记者6月5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加强科学类学科教学,指导地方开齐开足科学课程,通过多种方式补充配齐科学课教师,将学校实验课开设情况纳入教学视导和日常督导,将实验操作纳入中考,遴选一批科技馆、博物馆、研学基地、高科技企业等,作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学习。(6月5日新华社)
科学是对真相与真理的追求,重视科学教育,让孩子们对科学感兴趣,既是在培养潜在的科研人才,也是在进行通识教育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正因如此,早在2017年,自然科学课就走入了青少年课堂,成为必修课。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自然科学课在不少学校沦为了“可上可不上”“上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课”。校内科学课形如鸡肋,校外科学教育又面临套路化,科学教育没能发挥出应有作用,也没能真正走入青少年课堂。自然科学课成了“鸡肋课”,科学教育长期处于“配角”,没能受到应有重视,仍是学校教育的短板,这导致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差、对科学的兴趣不足。
科学课“可上可不上”,必修课甚至成了“不修课”,比如科学课可能被语数外等主课随意挤占。另外,像师资匮乏、课程标准陈旧、教材缺少顶层设计、专业化社会力量支撑不足、教育方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等,都影响了科学教育的开展。
此次教育部发文,要求加强科学类学科教学,就是有的放矢。科学教育是必修课,不能“可有可无”,不能沦为了“鸡肋教育”。要求“指导地方开齐开足科学课程,通过多种方式补充配齐科学课教师,将学校实验课开设情况纳入教学视导和日常督导,将实验操作纳入中考……”这些要求对应的正是目前学校科学教育存在的短板,能够让科学教育变得更科学,也能促进科学教育更好落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科学教育也要重视科学实践,所以,“将学校实验课开设情况纳入教学视导和日常督导,将实验操作纳入中考”,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及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对校外科学教育面临套路化等问题,也要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促进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等。
科学教育进青少年课堂,不能成了“形象工程”“僵尸工程”。要重视科学教育,多措并举,形成各方合力,把科学课抬到基础教育课堂的“主角”位置,补上科学教育缺失的短板,让学校科学教育真正“活”起来、“科学”起来,让科学教育真正具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人的科学化的积极作用。
长沙市开福区戴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