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6月28日 星期三

    说什么,怎么说

    郭小聪:星空下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6月28日   18 版)

        既然同样不知所云,我是把一些科普读物当做诗来读,而把某些诗还给作者的。至少,科学家们的奇思妙想让人脑洞大开,其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也是认真的。

        单电子宇宙假说至今石破天惊,约翰·惠勒竟然认为宇宙中的电子可能只有一个,它运动,缠绕,前进,后退,留下无数轨迹,这解释了为什么所有电子的电荷和质量都是相同的。几乎同时,以“薛定谔的猫”著名的薛定谔也在问:“为什么相对于我们的身体,原子的尺寸那么小?”让我们深思“生命是什么”。如今,占主流地位的量子力学又告诉我们,还存在一种叫作“弦”的更小的基本单元。如果原子有太阳系那么大,弦也只有原子大小。

        玄之又玄,自有奥妙。康德说过,人提出的问题总是远远多于能够回答的问题。作为门外汉,我们不必看懂公式和数据,只要知道还有另一种看世界的眼光就行了。过去,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在夜之盛典中充当神秘之王,天空专为我一人而张灯结彩!”而今天,雨果咏叹的星空越来越变成了物理学的天空。

        现在,我们知道了,“恒河沙数”是真的! 宇宙中至少存在着2000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又至少有2000亿颗恒星。最近的一颗恒星离太阳系也有4光年远。而我们地球文明,算上人类踏上足迹的月球,也只能称为“一光秒”的文明,。

        但仅从月亮上回望地球已够让人心惊。过去,纵有千山万水的遥远,人们总在问,山那边是什么? 海那边是什么? 而今天,我们这代人终于获得从外太空眺望地球的全新视角,虽然壮丽无垠,却也空空落落——原来人类的全部史诗和喜怒哀乐都浓缩在一个小小的光点里。原来我们飘浮在星云中而又不知何往。原来地球家园如此美丽而脆弱,我们在阳光下劳作,在背阴处歇息,惊愕地看着球体的转动、蓝色的弧形、台风与云朵、陆地和海洋……

        过去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已经有沧桑之感了,现在则以光年为尺度来观看宇宙间的大戏剧——某某恒星毁灭了,某某星云诞生了,引力撕裂了天体,黑洞吞噬了光线,红巨星后面是白矮星,白矮星后面是超新星……天体演化如此荡气回肠,我们却能泰然处之,因为这就是大自然的运行之道,无所谓壮观,亦无所谓悲惨……而我们自己,除外?

        一首歌唱道:“星月之光长存,人间盛衰变迁”,这反映了人类特有的矛盾心理。我们明明知道物质不灭定律,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物体的解体和消亡也不过是元素的转化与重组,却依然对自己的生存恋恋不舍,对个体的消亡心有戚戚。即使我们是粒子,也自认为是特殊的粒子,有着感官、知觉、意识、情感、意志和精神。“无论我在哪里都是我在那里”,这当然是人类了不起的地方,能够自主选择,不会完全被外界所左右。但也可能是先天软弱之处:自己不存在了,就仿佛一切不存在了,因为感知世界永远消失了。此生如同永生,生命唯此为大,其本能反应顽强抵抗着熵增定律。

        那么,人的生存欲望与最终命运之间的博斗,究竟符合宇宙运行的哪一种普遍规律呢? 人们用“天地良心”“宇宙大道”这样的概念来表达对上苍、真理的热爱,又是否意味着天体演化的更高阶段和精神寄托呢? 这类问题似乎很难回答。而科学的终极之问:自然世界为何是这个样子的? 则显得单纯而自足。科学家们都是参悟天地变化的人,并不执着于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诗意写在论文里,他们的心血长存于精神宇宙中,有限时空根本限制不住。

        中国理论物理学界后起之秀张岑猝然辞世后,留下了一篇近百页的论文草稿,他的研究非常前沿,但在信中提及研究时却像个好奇的孩子:“这很有趣,但也有点奇怪。”这也许就是科学家们心有灵犀的沟通方式吧。欧洲著名学者法比奥·马尔托尼写给张岑的悼词也同样简洁而深情:“放心吧,我们会好好追随你的引导,你的天空就是我们的天空,它如此湛蓝。”

        是的,星之灿烂,月之皎洁,天之湛蓝,永远是人类放飞梦想的天堂,也是查找人类未来道路的天梯。当年,哥白尼痴望星空,被视为疯子,但如果不是他一手奠定了日心说的基础,今天的人类航天事业又何以一飞冲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