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6月21日 星期三

    “水浒戏”与《水浒传》的“互动史”

    石麟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6月21日   10 版)

        《水浒戏曲集成》(全5册),孙琳辑校,凤凰出版社2022年12月第一版,1500.00元

        由孙琳辑校的《水浒戏曲集成》是迄今为止汇集“水浒戏”最为完备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共收录各类水浒戏曲一百四十多种,是对傅惜华先生《水浒戏曲集》的补充与拓展。在我看来,该书或许会有少收、漏收的可能,如前言所言,在经多次校对后可能还会有极个别的错字、讹字,但作为文献整理,此书至少具有文化史、文学史、校雠学、版本学等方面的多重价值,能够节省“水浒”的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如该书通过历代“水浒戏”不同版本和形式的比勘、分析,清理出戏曲本身在主题、人物、曲辞、表演等各方面的延续、发展与新变,这就是它的“戏曲史”价值。但我更看重的是《水浒戏曲集成》与《水浒传》的关系,亦即小说与戏曲之间文学发展内部的“互动史”。

        谈到“互动”,首先得明确每一部“水浒戏”作品与《水浒传》孰先孰后的问题。《水浒戏曲集成》共有五册四编:第一编(第一册)是“杂剧”,第二编(第二册)是传奇戏,第三编(第三册和第四册)是宫廷大戏《忠义璇图》,第四编(第五册)是各剧种的“折子戏”。

        第二编“传奇戏”以下的作品,全都产生于《水浒传》之后,应该没有问题。关键在第一编中的“杂剧”部分,按照时间先后,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大块。

        第一块是“元杂剧”,有六个剧本的十二个版本,外加所附的《木梳记·宋公明智激李逵》,这些,应该都是《水浒传》以前的作品。这六个剧本是:《双献功》《燕青博鱼》《李逵负荆》《还牢末》《争报恩》《黄花峪》。至于《木梳记》,据孙琳考证:“此剧未见著录,仅收录于明人戏曲选集《八能奏锦》卷一。似出自于《鲁智深喜赏黄花峪》。”

        第二块是“元明间杂剧”,有六个剧本的八个版本。六个剧本为:《五虎大劫牢》《七虎闹铜台》《王矮虎大闹东平府》《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黑旋风仗义疏财》《豹子和尚自还俗》。这些,基本上都是元末明初的作品。它们出现的时代,正是《水浒传》最终集大成的时代。这些作品,其人物情节或与《水浒传》交叉,或与《水浒传》并行,或有相互影响,或毫不相干,情况最为复杂。

        第三块是“明清杂剧”,有三个剧本,即《宋公明闹元宵》《戴院长神行蓟州道》《十字坡》,前面一个是明末的,后面两个都是清代的。这三个剧本,毫无疑问都产生在《水浒传》之后。

        我们再看杂剧之外的“水浒戏”。明清传奇戏共有《宝剑记》《灵宝刀》《义侠记》《水浒记》《元宵闹》《偷甲记》《宣和谱》《翠屏山》《曾头市》《金兰谱》《射红灯》十一种十二个版本(《翠屏山》有民国间抄本),前五种是明代作品,后六种是清代作品。这些作品全都产生于《水浒传》之后。

        宫廷传奇大戏《忠义璇图》,是经过很多人多次改编而成的,最终形成十本二百四十出,其基本情节依照一百二十回《水浒全传》,当然也少不了增删修改之处。

        各剧种的“折子戏”,基本上都产生于清代,有“花部”,有“雅部”,甚至还包括某些讲唱文学如“子弟书”之类。这些作品当然都产生在《水浒传》之后,它们大都是改编《水浒传》中的情节片段,有的则是借用《水浒传》中的人物“节外生枝”而成,可视为“水浒外传”。某些戏曲是否算作“水浒戏”,可能学界同仁会有不同的观点,而将这些处于“似与不似”之间的作品呈现于一处,对于相关研究相信会有一定程度的推动。

        总之,《水浒戏曲集成》中产生于《水浒传》之前的作品,主要对《水浒传》起到了“灌溉”作用;而与《水浒传》的集大成时期同步的作品,或并行发展,或相互渗透;至于产生在《水浒传》之后的作品,则在受容《水浒传》的前提下多有“流溢”现象。如此种种细节,非本文所能阐发,待笔者再撰文详加讨论。

        (作者系中国水浒学会会长、湖北师范大学教授、湖北大学客座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