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6月21日 星期三

    大作家
    斯蒂芬·金:“他也许是我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美国著名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去世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6月21日   04 版)

        科马克·麦卡锡。摄影:贝奥武甫·希恩。图片:企鹅兰登书屋

        ■本报记者康慨

        著名的美国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6月13日在新墨西哥州圣菲的家中自然去世,享寿89岁。

        1

        惊悚小说家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在哀悼时表示,麦卡锡是“也许是我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作家安妮·普鲁(Annie Proulx)则说:“对这位非凡作家的作品,我的感激多过悲伤。他用富丽的文风表现人的黑暗冲动,向读者指出敢于正视生存的必要性。”

        麦卡锡本名查尔斯,1933年生于罗得岛州的普罗维登斯,1965年以笔名科马克和处女作《看护果园的人》(The Or⁃chard Keeper)出道,此后一直稳定出产,再写长篇小说11部。其中,1985年的《血色子午线,又题西部晚霞》(Blood Meridi⁃an; or, The Evening Redness in the West)因为华丽的语言而广受赞誉,已故的批评家哈罗德·布卢姆(Harold Bloom)称之为“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以后最伟大的一本书”,并将麦卡锡与菲利普·罗思、唐·德利洛和托马斯·平琼并列。

        另一位有名的评论家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也说,他的语言神似詹姆斯王圣经、莎士比亚和詹姆斯一世时期的悲剧,以及梅尔维尔、康拉德和福克纳的作品。

        1992年的《天下骏马》(All the Pretty Horses)为麦卡锡赢得了美国的全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人协会奖,根据《不是老年人待的地方》(No Country for Old Men,2005)改编的同名电影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描写末日生存的小说《路》(The Road,2006)是他最有名的小说,也是2007年的普利策奖得主。

        2

        麦卡锡的句子复杂而冗长,厌恶逗号,拒绝引号,用词古雅,对话却颇为粗野,且统统不以描写妇女见长。

        他的作品色调黑暗,血腥气息强烈,《纽约时报》说他“在小说中加入剥头皮、砍头、纵火、强奸、乱伦、恋尸癖和吃人的情节”,又往往把美国南方和西南部作为背景,努力探索人心的善恶,挖掘人类在暴力和复仇上的无尽能力。而在最后的两部小说《乘客》(The Pas⁃senger)和《海星》(Stella Maris)里,他显然更关注数学和物理学的历史、现实和意识的本质,思考宗教和科学能否共存,揣摩天才和疯狂的关系。

        他是一个嗓音柔和、淡泊名利的人,过着半隐居的生活,远离主流文坛,不喜欢抛头露

        面,不参加文学节,不搞签售会,不进大学讲写作,也不愿意解释自己的作品。他几乎不接受采访,破例大概仅有两次:1992年对《纽约时报》和2007年对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里——奥普拉书友会当时将《路》选为推荐图书,几乎可以肯定会为他带来数百万美元的版税进账。

        中华读书报2009年报道,麦卡锡将用了一辈子的打字机交给克里斯蒂拍卖行,卖得25.45万美元(当时约合人民币174万元),全数捐与非营利跨学科科研机构圣菲学院。

        这台打字机是好利获得牌的莱特拉32型,由青年麦卡锡于1963年耗资50美元买入。在此后半个多世纪里,他对此机情有独钟,用它写出了自己的全部小说。该机任劳任怨,出产约1000万字。

        但他拒绝进入数字时代,不肯用电脑代替。所幸有朋友为他新购一台同型号好利获得,所费不足20美元。

        2008年,他把毕生的档案——98箱信件、草稿、笔记和未发表作品作价200万美元,卖给了得克萨斯州立大学。

        3

        “没有不流血的生活。”麦卡锡在31年前的采访中说,“我认为那种觉得各个物种终归可以日臻完美、人人也都能和谐生活的见解是非常危险的想法。”

        2022年秋冬之交,年近九旬的麦卡锡接连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400页厚的“数学和解析小说”《乘客》及其208页的姊妹作《海星》。除了前述固有的特点,他还在两本书中大谈S矩阵理论、弦理论和广义相对论,讨论中微子,赞美引力子,讴歌量子世界,让物理、数学、科学伦理和人类知识的局限在小说中占据显要位置。

        《乘客》的故事始于1980年的新奥尔良,救生潜水员博比·韦斯顿奉派打捞一架飞机残骸。同伴在水下割开舱门,博比游入机舱,经过一个个死者的脸、漂动的头发、张开的嘴和茫然的眼,却发现机上的黑匣子和飞行包不翼而飞。

        几天后公差登门,逼使博比踏上逃亡之路,跑到墨西哥湾的钻井平台上工作。但他无

        法逃脱过去。阴魂不散的父亲本是物理学家,曾参与曼哈顿计划,和奥本海默一起设计和制造原子弹,并将深重的负罪感传给了下一代。博比对妹妹艾丽西亚的记忆同样挥之不去。他们因彼此爱恋而饱受折磨——他认为她是天下最美的女人,而她唯一的愿望是生下他的孩子。

        《海星》的故事发生在十年前,数学神童艾丽西亚·韦斯顿只有20岁,却已是芝加哥大学数学系的博士生,此时因偏执性精神分裂,在威斯康星州的一家精神病院留院治疗。小说通篇是艾丽西亚在自杀前和医生之间的谈话记录,她的幻觉“反应停小子”亦作为单独的人物在书中出现。

        “《乘客》远非麦卡锡最好的作品,”《纽约时报书评》当时写道,“但这是因为他有胆量在年近九旬时把自己推入新天地。”

        西班牙《国家报》则说:“他对美国黑暗面的描写有时恐怖且过度,但总不失精确。他的死标志着他那一代人里最后一批伟大小说家当中的一位永远告别了世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