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5月17日 星期三

    地方高校法学教育亟需改革创新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5月17日   19 版)

        培育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法治人才,对地方高校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方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践行明法笃行、知行合一,找准人才培养和地方需求的结合点,深化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为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时代的地方法治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人才智力保障。

        ■王樱霏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法律精神的信仰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法治建设的实践者、法治进程的推动者、法治文明的传承者,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就需要加强地方高校法学教育改革和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亦不尽相同。梳理发现,地方高校在法治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体系、培养方法等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有的院校培养理念老化,实践性重视不足。一些地方高校对法学学科定位不够清晰,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迟迟未进行革新,应用型的专业课程设置严重不足、模拟型的学术活动开展不够系统、法律第二课堂的延展性体现不够明显,特别是在教学评价、质量监控体系上未能显现出实践的重要地位,进而致使实践这一重要法宝对法治人才培养的作用与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有的院校育人目标虚化,适应性表现不强。一些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没有形成自身的育人特色,就“为何培养法治人才”“为谁培养法治人才”“如何培养法治人才”等问题统筹考虑不多,其学科的育人目标、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学用结合、双向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形成,人才特质不够明显,从而难以适应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需要。有的院校师资建设弱化,系统性规划不全。在调研走访中发现,受地域、资金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影响,地方高校法学教师队伍教学实力偏弱。高层次法学人才不愿意到地方高校任教,认为平台不高,不利于自身长远发展;而有的地方高校对现有法学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大、激励措施不力,法学教师的职业归宿感、从业自豪感不够强。有的院校教学方法固化,精准性凸显不多。一些地方高校的法学课程教学方法依然陈旧,习惯于“照本宣科”,以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案例以及统一的讲述展开,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成为两张皮,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地方高校要主动作为、积极求变,响应时代号召、回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构起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新体系。

        依照地方需求,革新人才培养理念。革新专业发展理念,依照地方需求设置专业方向。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在法学专业设置若干专业方向,使专业更加贴近社会和市场,增强毕业生的就业对口性。革新课程开设理念,依照地方需求开设专业课程。充分应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产业文化,将其充实到法学专业课程之中,打造“法学+”课程,使枯燥的理论课程变得更加生动,增强法学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革新专业教学理念,依照地方需求举办实践活动。结合地方政府普法宣传等主题活动,安排学校法学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普法、用法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目标意识、社会服务意识以及专业能力。

        注重系统培育,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地缘优势,与地方司法机关、知名律师事务所等联办法学专业,注重基层法治人才的专项培养。完善教学教材体系,切实推行法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开设兼容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法律课程,编写贴近学生成长环境和心理需求的校本教材或案例集,积极聘请司法工作人员和当地知名律师参与学校法学课程教学,创新“双师型”教学模式。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知名律所加强合作,实质性建设产学研基地,多方位、多角度拓展法律第二课堂建设,基于接近现实的情况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遵循因材施教,突出人才培养个性。遵循目标导向,引导学生当地建功立业。培育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爱家乡的情怀,增强他们主动留在高校所在地区工作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遵循问题导向,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组织学生经常到社区、农村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活动,激发他们正视基层现象、发现基层问题的潜能,注重在基层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遵循能力导向,提升学生解决基层问题能力。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验证等多种方式,立足基层的现实需要反视学生的能力短板并重点补齐,引导学生敢于直面基层社会问题、善于到基层开展法治工作。

        强化师资队伍,保障人才培养力度。强化师资引进,地方高校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全方位合作,双方共同出台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吸引各地优秀人才加盟高校。强化师资合作,地方高校加强与当地律师事务所合作,共建法学专业,共同开发法学教材,共享师资。强化师资培训,引导教师爱岗敬业,聚焦主责主业;注重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因为知名律师也不一定能在课堂上上好一门系统的课程。强化教师激励,出台更加全面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鼓励在职教师花更多心思和精力在教书育人上,提升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从业获得感。

        培育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法治人才,对地方高校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方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践行明法笃行、知行合一,找准人才培养和地方需求的结合点,深化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为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时代的地方法治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人才智力保障。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