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5月17日 星期三

    切己之学,何以有为?

    李 山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5月17日   18 版)

        与祝安顺先生认识多年,早些年他以中华书局为依托,做中小学经典教育出版和推广,足迹遍布全国绝大多数地方,经典诵读之声也随着他的努力,在不少地方风生水起,有声有色。笔者曾参与过安顺先生和他年轻同事们举办的经典教育活动,深受感动。

        安顺先生不单是行动者,也是经典教育理论的思考者。他出身于清华大学思想史专业,有这方面思考的能力和才学。有句笑话说:理论总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安顺先生思考经典教育的理论,却是由自身实践而来。

        经典教育的兴起,其前导是发乎民间的“国学热”。相伴而来的各种关于“国学”的教育价值的说法也是五花八门,其中“歪理”也不少。安顺先生的书,不取“国学”这个叫法,而取“经典教育”,很好。

        有人说,经典中那些传之久远的义理,是人生的常道。经典教育培育的是人品。任何文化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都有自己的经典教育。因而在“人品”格调上,也有“文化”的差异。没有经典教育,即意味着传统断裂,更意味着人品缺失。“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句很讽刺的话,其实即是一种验证,验证在没有人品教育的年代,那些像草木鸟兽一样生长起来的人,做人会做成个什么样子。

        古老的中国,称得上是经典的有很多,如《老子》《庄子》《论语》《孟子》等。以《论语》为例,教大家努力做个“君子”,这有什么不好呢?《论语》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告诉大家要好学,学点东西多练习,这没什么不对。一个人,就算是博士毕业,当上教授,不好学,即意味着知识不得更新,活水变死水。生活中,好学的人,可以免除一点,很重要的一点,即俗气。广交朋友,就更有必要。《论语》这段话中的“朋友”,偏重的是“以道义合”,即“益者三友”,亦即“道义”上的朋友,而不是“道上的”。《论语》这段话的最后一句,正是现代中国人最稀缺的品质。“人不知(了解)而不愠(恼怒)”是“君子”,那么“愠”了呢? 是什么? 孔夫子没有说,我们可以自己想,反正“愠”了,就不是“君子”。不想则已,想就吓一跳。因为生活中,我们太爱“愠”了。“愠”就是闹脾气,就是情绪做主,就是戾气太重,戾气太重,不是老少都难免的毛病吗? 一念之间为君子,一念之间为小人,这事可不小。

        这就是我理解的经典教育。它不是关乎外在的知识技能,而是深化内在自我管控和自我平衡。能管控、可平衡,与他人打交道就轻松自如。闹戾气,跟谁也处不好,就别说干点事业了。很大程度上来说,事业的大小与人品的高低有直接关系。经典教育要“切己”,要讲究受用。读经典,不是要学点文言文,顺便学点作文技巧。经典教育,是从传统中汲取一些做人的智慧,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与生命的情调。

        安顺先生的新作《中华经典教育三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在这方面做了全面深入的思考。全书共九章,内容涉及经典教育的内涵,经典教育的历史,经典教育的诵读及其课程体系、教学方案等多方面的思考论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谈到新加坡等华人社会经典教育的做法及其成功案例。经典教育弄不好,容易变成道德说教,缺乏情感的共鸣,变成流于“大道理”的唱高调。要避免这样,应该怎么做,此书都有具体的讨论。前文说过,安顺先生从事经典教育方面多年,具体生动的例子是不缺的。这是本书好看的地方之一。

        总之,有关经典教育的实践,需要理论的总结与思考,安顺先生的书就是这方面所做的努力成果。不能说他的书是“孤明先发”,但说他的思考处在经典教育方阵的靠前位置,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