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5月17日 星期三

    立松先生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5月17日   03 版)

        ■墨白

        2017年8月14日,我和诗人张鲜明到郑州东站去接两位来河南做文化考察的专家。在出口,我一眼就认定朝我们走来的那个身穿白色T恤、戴一副棕色镜框眼镜,身材清瘦、面目俊朗的行者,就是我们要接的汉学家立松升一;他身边那位个头略高、文质彬彬的学者,就是以翻译大江健三郞而著称的许金龙。只是,与立松先生不同的,许先生的眼镜框是黑色的。果然。我们寒暄,握手。然后,前往河南省文学院。那天下午,在郑州的河南作家李佩甫、张宇、何弘、冯杰、邵丽、乔叶汇聚到文学院,与远道而来的朋友会面。

        那天下午,立松先生介绍了他所在的“中国同时代小说翻译会”。立松先生温文尔雅、目光洞彻,虽然话语不多,但表达准确,他清晰的思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立松先生私下告诉我,他出生在日本名古屋附近的农村,兄妹十一人,五个姐妹,六个兄弟,在他的幼年,被过继到别的人家。立松先生退休前就职于日本拓殖大学,现在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日语翻译和传播,这次他来中原,就是为创办《小说导热体》创刊号里的一个固定栏目“作家地图”来做文化考察。

        我们最初先看黄河,然后往嵩山脚下:中岳庙、嵩阳书院、少林寺。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分别是洛阳的龙门石窟、白园、白马寺;南阳的汉画馆、武侯祠、社旗的山陕会馆;鹿邑的太清宫、明道宫;淮阳的太昊陵、弘歌台;开封的相国寺、龙亭、铁塔、朱仙镇。每到一处,立松先生都默默观察,听讲;旅行途中也会询问一些他感到迷惑的事情。因此,我们交谈的内容比较庞杂:殷墟、汉画、剪纸、木板年画等等,甚至还谈到了我每年夏季居住的鸡公山与信阳毛尖。而更多的话题与文学有关,比如:在洛阳龙门石窟的宾阳三洞,我们就从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谈到了海德格尔关于时间的论断;从他的谈话和行为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他对中国文学与中原文化的热情。立松先生特别注意生活中的细节,每到一地,自然也会和当地的作家接触,了解文学现状。

        旅途中,日本文学与艺术也是我们常常涉及的话题:从二叶亭四迷与写实主义到森鸥外与浪漫主义,从岛崎藤村、德田秋声与自然主义到《白桦》期刊、志贺直哉与白桦派,从谷崎润一郎与唯美派到芥川龙之介与新思潮派,从太宰治与无赖派到《近代文学》期刊、安部公房、大冈升平与战后派文学;从黑泽明、宫崎骏到大岛渚的《感官世界》与今村昌平的《楢山节考》;从喜多川歌麿与浮世绘到小泽征尔与斋藤纪念交响乐团,等等。那段时间我正在读小泉八云的《怪谈·奇谭》,我说那真是一本有意思的书。《怪谈·奇谭》里的五十五篇故事都是小泉八云从日本古典文学名著里复述与改写而来,对此,我深受启发。立松先生对我计划从中国古典文学比如《搜神记》之类里选一些来重新叙事、结构的想法,很是赞同。

        那真是一次让人难忘的文化之旅。立松先生回国后就着手《小说导热体》的创办工作,一年后,也就是2018年的8月间,创刊号面世。《小说导热体》是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翻译与传播的文学刊物,创刊号上翻译介绍了郁达夫、莫言、贾平凹、毕飞宇、苏童等人的作品,立松先生在他主持的“作家地图”栏目里,撰写了《河南作家地图》一文,文后附有一幅标明河南当代作家故乡的地图:南阳作家群中的二月河、周大新、田中禾、行者、殷德杰、周同宾、张鲜明、李天岑、梁鸿;周口作家群中的孙方友、刘庆邦、邵丽、墨白、计文君、柳岸;许昌的李佩甫与洛阳的阎连科、张宇,开封的张晓林与商丘的蒋一谈、汪淏,新乡的刘震云与焦作的李洱、乔叶等等,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河南当代文学的现状。为此,立松升一先生进行了大量的阅读。

        其间,还有一个小插曲。2018年9月下旬的一日,我接到了立松先生的微信,他告诉我准备着手翻译我大哥孙方友的《死亡玉钩》。2013年7月间大哥去世后,我就着手编辑20卷的《孙方友小说全集》。可是,记忆里大哥好像没有这样一部小说。我当时就询问作品的出处,立松先生给我卖了个关子,说是明天告知。第二天一早,先生就发来微信,说这部小说刊登在2012年第11期的《啄木鸟》,后收入《2013年中国侦探推理小说精选》,而这部书的出版时间是2014年1月,那时大哥已过世近半年。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购得一册,经对照发现这部中篇原名为《大年奇案》。《大年奇案》写于1995年,最初发表在《文学大观》杂志上,可是发表后并没有反响。过了17年,大哥换了个名字发出来才引起关注。看来,像人一样,每部作品也都有自己的命运。得知立松先生他们创办《小说导热体》的经费,全是民间筹资。这让我意外又感动。一个日本汉学家和他的同行,一直在踏踏实实地做着与中国文学相关的事情,那真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