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
小时候喜欢看戏,总是被戏服的五颜六色所吸引;长大后爱看古装剧,常常为古装的精美绝伦所痴迷。但对古代服饰,一直只是“观”其美,不懂“赏”其美。读了《美育简本·中国古代服饰100问》,我不仅在书中寻找到古代服饰“美的密码”,还被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所传递的“中国美”所折服。
中国古代服饰中,官袍的“纹饰”蕴含着浓郁的文化内涵。最具代表性的是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分别为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每个纹样均有其独特的意义,如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之意;山,取其稳重、镇定之意;龙,取其神异、变幻之意;华虫,指美丽的花朵和虫羽毛五色,取其有文采之意;宗彝,取供奉、孝养之意;藻,取其洁净之意;火,取其明亮之意;粉米,取粉和米有所养之意;黼,取割断、果断之意;黻,取其辨别、明察、背恶向善之意。这“十二章”服饰,始于周代,并逐渐成为帝王的章服制度内容。这其中天子十二章,以下又衍生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之别,按品位递减,彰显了古代帝王、高官身份的尊贵和威严。从某种意义上说,官袍的“纹饰”是对为官者的赞美,也是鞭策,时时警醒你,做人做事要与官袍“纹饰”中的美意相匹配。
中国古代服饰中,衣服的“色彩”也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情调。以朱紫为贵色,象征着身份显贵,是中国古代服饰的“理念”。当年,白居易升迁时有诗句“紫绶朱衣梦里身”,即红色的官袍配紫色的绶带。这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朝代官员三品以上的官袍是紫色的,四品是绯色,即深红色的,五品是浅绯色的。元稹有诗形容百官上朝“班行次第立,朱紫相参差”,可以佐证。于是,“朱衣紫绶”就成为中国古代官员官服的代称。而白色是平民服色,“白衣”一般指没有功名的平民代名词,或者身份低微的小吏,受到朝廷处分的官员,但也有不取功名、老大未仕的才子,如孟浩然、柳永等。“白衣”除了指贫寒百姓,也隐含了古代读书人恃才傲物、不慕荣华的风骨。再有人们所熟悉的“青衫之蓝”,让人联想到《诗经》中咏唱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那一袭青衣;还有,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那一身青色的芝麻官官服。因此“青衫之蓝”,有迁客骚人的感慨,也有民间情爱的缠绵,充满浪漫色彩。这衣衫的色调,既彰显身份,也隐喻着人生际遇。
中国古代服饰中,衣服的“撞色”搭配不仅艳丽养眼,还富有女人味。出现在汉乐府诗《陌上桑》,美女罗敷衣裙,“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即淡黄色的长裙,配紫色上衣。淡黄的温柔加紫色的典雅,彰显女子的淑女气质,温婉秀美。再如唐代流行的“间色裙”,以红色为主,红白相间裙,红绿相间的“绛碧裙”等,可以看出唐代盛世开放,女子穿着不拘一格的自信风采。至于,艳压群芳的“石榴裙”,一色的绯红,如石榴花般艳丽。女子身穿石榴裙,姗姗移步或翩翩起舞,如石榴花般迷倒男人,故有男子“拜倒石榴裙”之典故,沿用至今。石榴裙的红色,也就成为中国古代服装配饰中色彩最为亮丽的,让你联想到“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无人可抵挡的“致命诱惑”。
读罢此书,仿佛在服装世界里徜徉。溯古追今,中国古代服饰,承载着帝王的更迭,与时代风尚相契合,加之多元文化的延续,给人以“高高在上”的威严,也给人以娴静、淑雅、端庄的高贵感受。书中经由服饰传递出来“美”的味道,色彩丰富,细节细腻,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