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5月10日 星期三

    目标之外的思维与探索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5月10日   18 版)

        ■戴荣里

        两位科学家跳出常态思维,追求哲学上的贡献,这似乎是科学家和专家步入到一定境界所必然产生的思想火花。他们合著的《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肯尼斯·斯坦利,乔尔·雷曼 著,中译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一书,以跳跃式的思维闪现出思想的光芒。这本书被资深翻译者彭相珍翻译出来后,让人感觉到两位科学家的惊人之思,改变了大多数人的认知。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应该成为世人追求的思维新方法。该书所揭示的理论被专家誉为艺术和科学领域的伟大发现,摆脱目标原则,遵循好奇心,让一块块踏脚石成为人追求成功的最好方法。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因袭着人类的目标理论而向前推进的。这些目标性要求,使生活中人成了沿着固定路径向前发展的人。围绕目标或者目的,每个人在标准的要求下自我砥砺,寻求目标的定性定量和目的的快速达到。目标性和目的的明确,让每个人更像装在套子里的人。似乎一个人失去了目标和目的,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哲学的悖论常在最前沿的科学家身上体现出来。牛顿之所以寻求宗教的解脱,与这种目的性探索的无解或困惑有很大关系。《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一书的作者,是站在人工智能前沿的两位科学家,但技术革命的操作体验让二位作者超脱了日常的方法思维。正是AIGC所代表的人工智能对传统的目标原则的超越,打开了人之思维惯性——目标和目的性原则对人的束缚,未来的成功更趋向于目标之外的思维与探索,更在于打破常规的颠覆式思维。这正如一个喜欢旅游的人,单凭某一定向目的地的抵达,收获的或许只是无尽的失望,而一场无目的旅行,获得的却是各个层面的更大收获。目标原则,锁定人的思维,浪费掉感受多元世界的机会,更重要的还会拖垮一个人的创新情怀。创新是成功的基础,而创新的基础是自由探索,是走向更大成功的关键。《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用更多的实例表明,目标性导致人思维的禁锢。肯尼斯和乔尔的思维探索,则超出了这种传统思维模式。他们以更旷达自由的方式,远离目标原则指挥棒下的计划性,以更包容的容错机制引发人们的创新思维,从而赢得更伟大的成功。这种不经意的成功,更符合人类的天性,自然界事物发展的规律。就像一个孩子如果因袭传统习惯,一味学习,固然能成为一个取得高分的学生,却不能在深山求生中胜过文盲青年。前者的目的性限制了自由发展,后者的无目的练就了多元技能。这个譬喻未必妥帖,但适应自然、超越目的性的生存方式,更有利于突破传统束缚,走向更大的成功。这颇有点无为而治的味道。

        这本书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以旁征博引和能言善辩的文风,不时提出挑战读者思维边界的论点。作者提出了“踏脚石”理论,要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有耐性的包容心,广泛寻找踏脚石,多元思维和多方尝试,才不会误入迷途。目标性的误区在于限制人的开放性,不被事先计划的目标所限制,更有可能诞生或簇生出更大的成功。作者以循循善诱的语言,从质疑目标原则开始,陈述无目标者的胜利,认为目标乃是错误的指南针,富有好奇心的有趣探索才是成功的基础。只有打破传统目标教育的枷锁,才能开启创新的先河。告别目标幻想,是人超越自身、获得更大成功的关键。该书通过诠释自然进化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案例,进一步佐证了作者的观点。

        著者的思维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看上去似乎迎合了当下青年人躺平的观念,事实上提供了更多元的创新思维空间,提出了做事求成的新的思维方式。这颇有延伸费耶阿本德《怎么着都行》哲学思想的意味。对当下追求成果累加的读者而言,是警醒的重锤。目标把人引入单一的胡同,而自由探索则为伟大成功铺垫了多种可能性。这正是作者的深意所在吧! 译者风趣生动的翻译风格,也让本书增色不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