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5月10日 星期三

    梅兰芳背后的银行家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5月10日   12 版)

        ■蒙木

        翻开靳飞先生的这本《冯耿光笔记》,先是吓一跳。冯耿光曾经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步兵,和良弼同学,比蔡锷、蒋百里还高一届,他们和曹汝霖、杨度、黄兴、宋教仁,乃至秋瑾、鲁迅等一定在同一个空间彼此有交集。回国后,这批回国军官很受重视,清廷指望他们制衡一下汉人袁世凯为核心的小站新军。所以冯耿光一时顺风顺水。人生得意马蹄疾,1907年,26岁的冯耿光和良弼等人在云和堂“打茶围”,初识14岁的梅兰芳。四五年光景,辛亥革命突然来了,冯耿光见证历史,与同乡汪精卫等参与南北议和。民国成立后,袁世凯有意疏远清廷留日军官,30岁的冯耿光就闲起来。不久袁世凯称帝,师弟蔡锷发起护国运动。紧要关头,冯耿光促成了冯国璋通电响应,内外交急,袁世凯被迫还政共和,护国运动大功告成。冯耿光与冯国璋交谊匪浅。在冯国璋的大树下,1918年,冯耿光被王克敏推上了中国银行总裁的位置。从军政界转行而来的冯耿光暂时不太了解金融问题,他拉来智多星吴震修做总文书。吴震修也是“梅党”核心人物,凡领导有个好秘书就成功一半。从此以后,冯耿光与王克敏、张嘉璈形成中国银行三巨头。是年,冯耿光举办了盛大的堂会,这个冯宅堂会彪炳京剧史。

        梅兰芳1919年访日、1930年访美、1935年访苏,艺术文化交流与中国时事政治及金融资本成长交织在一起,背后冯耿光出钱出力无怨无悔。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接管中国银行,冯耿光与宋子文,一个更着意商股的独立性,一个更看重政府调控,二人交恶不可调和。北平沦陷不久,身份已经式微的冯耿光避乱香港,这时候,梅兰芳已经成为更大的树。抗日期间,不管是梅兰芳,还是冯耿光、吴震修,都大节凛然,这赢得了共产党的礼遇,他们在抗日胜利后都留在了中国大陆。1961年,定居北京的梅兰芳因病住院,远在上海的冯耿光几乎每天朝北京打电话。不久梅兰芳病逝,梅兰芳的夫人考虑到冯耿光也年近八十了,没有第一时间告诉他。冯耿光从电台听到梅兰芳逝世的消息后,在自己家里设灵堂,江南的“梅党”都过来吊唁。梅兰芳逝世后,梅兰芳的夫人还经常按期给冯耿光寄钱。1966年下半年冯耿光面对时局,惊悸而逝。冯耿光不蓄财,无子嗣,冯耿光夫妇的后事都由梅家料理。1975年梅兰芳的夫人将冯耿光夫妇安葬在苏州木渎,太湖之滨。“文革”结束后落实政策,据说亲属只领回来一个皮包,如今也不知散落何方。靳飞先生写道:“梅兰芳艺术就是他们共同留给后世的惟一财产。”

        冯梅故事久长而动人,让我认识到一门艺术发展背后金融和政治纠葛。很多事情不能简单化。跨学科跨领域的思考和写作才易于出新见,易于看清问题。如果靳飞先生不了解京剧,不了解金融,不了解近代史,《冯耿光笔记》万万不会有如此张力。再回到冯梅故事,我又不禁长想:究竟是什么促成了冯梅一世交谊? 是权势、金钱,还是艺术?这不是玩票或者报恩的俗套所能充分解释的。

        靳飞先生执着书写梅兰芳与梅边人物又是为什么呢? 一天,他突然给我电话说,新冠之下哪里都去不了,吭哧出一本《冯耿光笔记》来,写完屈指算算又恰逢冯耿光诞辰140周年,所以他惟一的心愿是本书一定2022年印出来,以纪念这个寂寞的老头。寂寞的老头和他有什么关系? 他说,前缘难言,也许是老头地下依然寂寞,托梦吧。我应承下来,我想一定会有喜欢梅兰芳,喜欢京剧,或喜欢金融、喜欢近代史的读者朋友因为这本书再聚、再酒。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