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
杂 志 |
分类力荐
【长篇小说】 主线与支线多线索交错、打破时空背景秩序、内容与结构暗合、人物众多、语言恣肆、想象力天马行空……这些描述用来概括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长篇小说《无尽的玩笑》的文本特质并不夸张,甚至尚嫌不够。叙事方式、结构设置“任性”,逾百万字,一千多页的篇幅,这部出版于1996年的作品显得对读者不那么“友好”,但书中对科技、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物质丰富、消费主义盛行的深刻剖析以及对人们沉迷其中、娱乐致死的犀利讽喻,对生命意义、快乐本质的理性思考使其成为至今影响不衰的杰作。语句个性鲜明、所涉领域众多、信息量庞杂等因素令这部作品的翻译难度极大,中译本姗姗来迟或许也有这方面原因,作品中许多方面几乎预言了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亦不乏中国读者有共鸣之处。 |
【诗歌】 这是身兼学者、诗人、翻译家三重身份的包慧怡,从思想史、语言发展史、文学与文化等各种角度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进行解读之作,也是中文语境中首部逐篇精读莎士比亚诗歌的专著。全书将莎士比亚留下的154首十四行诗分为六大主题:聚焦青春、美与繁衍的“惜时诗”;探讨诗艺与永恒的“元诗”;涉及元素、星象、炼金等知识的“玄学诗”;以植物、动物等自然生物或景象为奇妙喻体的“博物诗”;演绎爱情与情欲的种种内心戏剧、以“爱”为基调的“情诗”;处理情欲的暗面,尤其是欲望、憎恨与自厌之纠葛的“反情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站在‘独身一人时对自己说的话’式的、属于私人生活文类的现代抒情诗的起点处。”本书对我们走近莎氏及其心灵世界,了解现代抒情诗的来路将提供极大助益。 |
【科技史】 二战之后,包括利弗莫尔、伯克利、洛斯阿拉莫斯、阿贡等在内的国家实验室占据了美国科学界的中心位置。国家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们不仅开展事关国家安全的科研项目,还致力于基础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国家实验室在曼哈顿项目中的缘起,到它们发展氢弹、核动力反应堆和高能加速器的时期,再至它们进入诸如计算机、气象学、空间科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本书带领我们纵览其历史。在作者看来,国家实验室是各种利益的交汇点,正是这种利益交汇创造并维持了这个庞大体系;国家实验室的存在与美国社会自由放任的价值观是相冲突的,但它还是发展出了一套竞争、分权的机制,而美国成为冷战的胜利一方实有赖于此。本书对我们思考当代至为重要的科技体制、政策、机制等方面问题颇具参考价值。 |
【人类学】 某种意义上,这部人类学著作带有非主流色彩,本书副标题“超越人类的人类学”明示了这一点,而获得2014年格雷戈里·贝特森奖(人类学领域重要奖项),则意味着本书作者、加拿大人类学学者爱德华多·科恩的探索意识被主流学界关注、认可。作者从厄瓜多尔亚马逊地区鲁纳人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乃至信仰传承切入,以民族志方式深入其中,进而走近、分析他们与所在森林环境中超越人类的“存在”如何关联。这些研究淡化人类中心论的视角,挑战了人类学的某些基本理论,试图颠覆人类语言在探索外部世界中的作用,诉诸文本则引入这一领域研究中较少出现的哲学意味,是对这一领域研究思路以及表达边界的有益拓展。 |
【儿童文学】 西峒有位神秘的木蠹公公,他深居简出,孑然一人。传说他继承了《鲁班经》,会制作能飞的木鸟和活灵活现的木头人。打仗游戏中,丁丁加入了欧阳国富的那一帮,挨了不少樟树籽子弹,欧阳国富却不肯让丁丁玩他的冲锋枪(竹筒枪)。丁丁决心要做一把超过欧阳的枪,走进了木蠹公公的家。浓厚地域色彩的童年书写,民俗传奇的记叙,淳朴的人情,俗世奇人的人间行走,浑然天成童心洋溢的语言感觉,让小河丁丁的文学作品呈现出清丽又馥郁的文学美感。给童年生命体验以完整的文学归宿,记忆深处的湘南乡土牧歌,小河丁丁在两者张力间构筑极富特色的文学世界。他笔下的“西峒”,既是自然化的,又是精神化的,以诗化的乡土想象构建了他对童年的审美投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