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5月10日 星期三

    “小切口、大视野”——长时段历史写作之魅力

    王绮婷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5月10日   09 版)

        1226年,成吉思汗抵达女真境内,女真国王奉上大盘珍珠请降。成吉思汗下令将珍珠赐给耳上有孔者,没有耳洞的士兵立即忍痛扎孔,于是所有人皆获赏。

        上述片段生动反映了蒙古人对珍珠的热爱,亦折射出珍珠之于蒙古帝国承担着忠诚度激励、利益再分配等政治功能。但珍珠的使命远不止于此,在蒙古帝国史、欧亚史文化专家托马斯·爱尔森的新作《珍珠在蒙古帝国:草原、海洋与欧亚交流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里,能照见珍珠作为技术、宗教、文化传播的媒介,串连起中古时期欧亚大陆广袤复杂的交流网络。

        爱尔森是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的追随者,他的研究角度新颖独到,擅长从“小切口”探照“大跨度”历史时空里文明的结构性特征。这次,他以珍珠为窗,显影长时段中蒙古帝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特征,并勾联陆海贸易路线,描摹出一幅人类从草原到海洋,从游牧到定居的跨生态文明互动图谱。

        开篇,爱尔森通过爬梳《元史》《蒙古秘史》等,捕捉珍珠在蒙古宫廷生活与军事外交中频繁出现的身影,从珍珠的便携性,游牧民族生活习惯,蒙古尚白之传统,“长生天”“福运”的宗教信仰等角度,分析蒙古人钟爱珍珠的复杂成因。揭示以珍珠为代表的现金、奢侈品再分配机制——为蒙古的政治文化核心,追随者渴望与统帅分享战利品,在盛宴庆典上展示财富地位,营造不断增长的未来期许,是游牧民族一项基本传统。

        作为游牧政权,为获取充足的生活资源,蒙古人迫切需要与定居和海洋文明进行交互,交互模式有战争掠夺、朝贡、外交互赠、贸易等方面。政权建立初期,前两者是主要模式,待政权稳固后,草原的统治者更倾向以贸易方式建立持久、稳定的商业交流圈。

        因而,蒙古帝国崛起后,积极开拓陆海运输路线,促进各类跨国跨洲贸易活动,成为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战略方针。就元朝为例,元政府在陆上除沿用丝绸之路外,发展云南至东南亚、印度洋的商业链路,也凭借与伊利、金帐汗国的“兄弟关系”,开辟西伯利亚的森林通道,连接内亚与西亚、欧洲的交流。海上,则在南宋的南海贸易体系上,采取优惠的关税鼓励海外商人携“金珠货物”来华互市,在广州、泉州、福州等港口设立“蕃坊”“市舶司”等管理机构。

        为了进一步观察求证,爱尔森以元朝、伊利汗国等蒙古政权的珍珠产业链为切口,借考察珠贝的捕捞、加工储存、销售流通等环节,勾勒当时的技术生产力、行政管理、社会资源组织、边境贸易等宏观图景。他指出,蒙古政权虽自身不擅海事,但擅利用商业代理人机制:委任穆斯林、印度等商人代其运作远洋事务,探索市场,并借控制波斯湾、黑海沿岸的“商人王”政权来实现对海疆的贸易管理及征税。通过以上中介策略,加之在扩张海陆运输路线上的长期深耕,让蒙古帝国拥有丰富的跨生态物产资源,其造船技术、航海经验、跨国交通驿站建设也获得空前的成就。

        但蒙古人发展海事与贸易的内在动机,仍旧离不开以珍珠为代表的奢侈品获取和消费,爱尔森进而探讨了这种消费文化对帝国命运的负面影响。举国上下的奢靡之风,滋生了社会的系统性腐败,加之蒙古统治者对国库管理混乱,将政府财政与皇室财富混为一体,官员们监守自盗,令国家财政陷入巨大的危机中,为后来的帝国衰亡埋下伏笔。

        由此可见,珍珠所代表的奢侈品文化与蒙古帝国的政治理念、经济外交、军事行动、社会意识形态有着隐秘的互塑关系。爱尔森运用物质文化史的范式,通过梳理珍珠产业在蒙古的发展历程,将上述几者共构的物质与文化话语谱系展开,显影当中的社会活动规律与联动机制,并援引汉、蒙、波斯、阿拉伯等多语种史料,从更广阔的维度审视此物质文化的长时段作用。

        书中下部,爱尔森的研究目光放宽至整个欧亚大陆,沿珍珠这条跨国产业链,通过研究其上下游的流通方式,市场营销,文化塑造及传播等,探索13-14世纪欧亚文化、商品和生态交换的特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商人们对珍珠等名贵商品的“神话化运动”。在古代,商人们为了更好推销异域商品,会编造各类传奇故事及营销话术。这些话术在原产地的信息上结合销售地的文化习俗被再加工,产生新的意识形态解读。

        像珍珠、珊瑚、宝石此类包含多重价值属性的物产,它们传播的不仅是神话和宗教故事,亦蕴含着产地的地理生物信息、处理技术、历史及医学知识,当它们藉着商人、工匠、使团等介质在不同文明体间交互时,生态与 文化价值体系也 随之交换。13-14世纪,因蒙古帝国对各类奢侈品的旺盛需求,也因其辽阔的商业和政治版图,形成极具影响力的宫廷文化,引发欧亚各国竞相模仿。令这种交换愈加频繁、广泛,促进了欧亚大陆的跨文化、跨生态交融。

        从珍珠这扇华丽的窗口,沿着它的商业史、文化史,可清晰观察蒙古政权如何在广阔的疆土上,在不同的地理和文化特征区域间开采资源,动员人力,组织生产运输等社会活动景观,从而凸显其政治、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当中透视出的欧亚大陆海上与陆上贸易的联动关系,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中世纪时期,人类由草原到海洋,从游牧到定居文明的交换路径与模式。

        论证过程中,爱尔森采取的研究范式灵活多元,有机地结合“长时段”“南方化”“跨生态交流”等理论,辅以翔实史料与词源学对照,立足于蒙古帝国,放眼的是中世纪欧亚乃至世界的文明互动趋势,展示出一种系统立体、共时性的全球史史观。此书是他的最后一部著作,集其风格、洞见之精华,布局恢弘,广征博引,考据功夫扎实精湛,堪称物质史与蒙古帝国社会文化研究中的上乘佳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