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鲁迅博物馆资料室中保存着丁景唐致许广平的一封书信,这封书信是许广平捐献的,没有公开发表过:
广平同志:
欣接来信,快慰何似。我们以热切的心情期待您回忆鲁迅(的)文章早日刊登。我们在阅读了您文章之后,一定将意见及时告知。
周晔同志是我几十年来的友人。抗战胜利不久,我在党领导下,从事文艺工作。我们有一次在劝工大楼开会,就曾通过周晔同志邀您来参加“上海文艺青年联谊会”的成立大会,并承您作了讲话。以后,我还在文协的会议上见过您几次。建人先生的家里,我也曾去过。您的来信太客气了,我是一个后辈,您的殷切的期望,鞭策我作更大的努力。
这封信是由《新观察》杂志社转的,请您赐知通讯处,以便直接写信和寄一些我写的有关鲁迅研究的文章给您,以便得到您的指正。
敬礼!
丁景唐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十日
信封上文字:《新观察》杂志社 转
许广平 同志 收
上海永嘉路291弄69号 丁景唐 寄
许广平在1959年8月中旬开始动笔撰写回忆鲁迅的系列文章,同年11月底完成了13篇回忆鲁迅文章的初稿,交给《新观察》杂志发表。《新观察》杂志在正式刊登许广平这13篇回忆鲁迅的文章之前,先期将这些文章打印出来寄给国内的一些鲁迅友人及鲁迅研究专家,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可能同时还附上了许广平致各位鲁迅友人及鲁迅研究专家征求他们修改意见的书信。许广平吸收了一些鲁迅友人及鲁迅研究专家的修改意见,对这些文章进行了修改并定稿,后来以《鲁迅回忆录》为题在《新观察》杂志1960年第3到13期连载。许广平的这13篇回忆鲁迅的文章在《新观察》杂志刊登之后,又有一些鲁迅研究专家以及一些普通读者提出了修改意见,许广平从中吸收了部分修改意见,再次对在《新观察》杂志连载的回忆鲁迅的文章进行修改,后将这些修改之后的文章结集为《鲁迅回忆录》一书,由作家出版社在1961年5月出版。
从上述丁景唐致许广平书信的内容来看,这封书信应当是丁景唐收到《新观察》杂志社寄来的许广平撰写的13篇回忆鲁迅的文章的打印稿,以及许广平请国内的一些鲁迅的友人及鲁迅研究专家对她撰写的13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提出修改意见的书信之后的回信。《新观察》杂志社之所以将许广平撰写的13篇回忆鲁迅的文章的打印稿寄给丁景唐,请丁景唐提出修改意见,是因为丁景唐对鲁迅、瞿秋白及左翼文学均有丰硕的研究成果。而丁景唐虽然早在1946年就在上海认识许广平,但他当时和许广平失去联系,没有许广平的通讯地址,所以在收到《新观察》杂志社寄来的许广平的文章及书信之后,很高兴得知许广平的近况,就迅速地给许广平写了回信,并通过《新观察》杂志社转寄给许广平。
笔者尚未见到许广平请国内的一些鲁迅友人及鲁迅研究专家对她撰写的13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提出修改意见的书信,以及丁景唐在阅读过许广平撰写的回忆鲁迅的文章之后所写的修改意见的书信,不清楚丁景唐提出的修改意见的内容,不过丁景唐应该由此和许广平建立了直接的通信联系。
丁景唐后来在1995年4月5日撰写的《忆念许广平同志二三事》(刊《鲁迅研究月刊》1995年第6期)一文中回忆了他和许广平的交往经过:
一九四六年二月十日,由我主持的上海文艺青年联谊会在中华全国文艺协会(“文协”)的支持下,假座劝工大楼的工人俱乐部召开成立大会。全国“文协”的郑振铎、许杰、许广平、赵景深、叶以群、蒋天佐、朱维基和著名版画家、也是“文协”会员的陈烟桥出席了会议。许广平是由周晔邀请来的。这是我第一次认识许广平。关于那天成立大会的情况,时隔半个世纪,原先已记忆不清,幸好近年来,我们一些四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参加文艺工作的老战友为征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史料,从图书馆和档案馆中查到了一些一九四六年二月十日党领导的上海文艺青年联谊会举行成立大会的史料。其中有我和袁鹰写的三篇文章,都记载了当天成立大会的情况。那天会议,由我报告筹备经过并向出席会议的会员和新闻记者一百余人,逐一介绍郑振铎、许杰、许广平、蒋天佐、叶以群、赵景深、陈烟桥、朱维基与大家见面,并表示文学青年们对他们的敬意。我在介绍时,特别提到许广平和朱维基曾在日 军全部占领上海时,为 日本帝国主义逮捕入日本宪兵队,控诉了 日寇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我也提到郑振铎先生在 日寇统治时受到的迫害,以及日军毁灭中国文化的罪行,激起大家对日本侵略者的极大义愤,对许广平、郑振铎、朱维基三位坚贞不屈的前辈表示敬意。(当时,许广平的《遭难前后》在郑振铎、蒋天佐主编的《民主》上发表了最初几篇,人们还未全面了解许广平在日本宪兵队受到种种酷刑和凌辱,以及日本宪兵强夺鲁迅一九二二年日记等等事实。)在我介绍郑振铎、许广平等“文协”出席会议指导的作家,上海音专瞿希贤(新中国成立后的著名女作曲家)宣读向作家致敬信和宣言之后,许广平代表“文协”第一个讲话。她的讲话内容在我与袁鹰合写的《上海文艺新军的结合》中有简单记录。
……
一九四六年二月十日,她在劝工大楼的讲话,是她较早的一次在群众集会上的讲话。我的组织关系不久转入“文委”之后,有更多机会参加文化界集会,也有机会多次见到许广平同志,听到她关于争民主反倒退,卫护和发扬鲁迅精神的讲话。
可以说,丁景唐的上述回忆内容和他在致许广平的这封书信中所谈的他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与许广平交往的经过基本一致。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丁景唐从1959年11月重新和许广平取得通信联系之后,也与许广平保持了较密切的联系,他在回忆许广平的文章中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有机会多次与许广平、杨之华同志通信,请教关于鲁迅与瞿秋白交往的史事。也有机会去北京许广平、杨之华寓所访谈。我将有关学习鲁迅和瞿秋白作品的拙著送请她们指教。当一九六一年许广平《鲁迅回忆录》出版时,她托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会议回沪的柯灵同志带给我她新签名的书。我在鲁迅研究中,急需五十年代末鲁迅博物馆内部编印的《鲁迅藏书目录》(中文、外文两册)作参考,也是我向许广平同志要来的。这里特别要追述的是我一九六一年四月下旬与许广平、杨之华同志在上海和平饭店的一次会见。这次会见,解决了冯雪峰《回忆鲁迅》和许广平《鲁迅回忆录》两本著作中关于鲁迅和瞿秋白两位战友第一次会面的具体地点和时间的误记问题。同时,也纠正了我根据原上海鲁迅纪念馆谢旦如先生的回忆在《瞿秋白住在上海紫霞路的时候》中的误记。从而,也纠正了我《学习鲁迅和瞿秋白作品札记》一九五八年六月初版、一九五九年七月新一版中所记鲁迅和瞿秋白第一次见面的地点、时间的错误。而上述三种误记,特别是许广平《鲁迅回忆录》的被广泛引用,影响最大。所以,在此应当把一九六一年四月下旬我向许广平、杨之华同志请教时的情况追记一下,希望研究人员引用史实时不要再以讹传讹……因此,我在一九六一年五月写的《学习鲁迅和瞿秋白作品的札记》(第三版增订本)编讫后记中作了重要的说明:“即改正了原来以为鲁迅和瞿秋白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南市紫霞路六十八号(引者按:这是谢旦如的住址)的说法。现在根据杨之华和许广平同志的回忆,鲁迅和瞿秋白第一次会见应该是在北四川路底川北[北川]公寓(引者按:鲁迅居住时这栋公寓的名字的拉摩斯公寓,后改名为北川公寓)三楼鲁迅住处。”
从上述回忆内容可以看出,许广平不仅将在1961年5月出版的《鲁迅回忆录》一书签名送给丁景唐,而且也与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一起在1961年4月下旬帮助丁景唐解决了鲁迅与瞿秋白第一次会面的时间与地点的问题,从而纠正了此前冯雪峰、许广平、丁景唐等人关于鲁迅与瞿秋白第一次会面的时间与地点的错误的说法,为鲁迅研究以及瞿秋白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查阅许广平在1961年5月出版的《鲁迅回忆录》和1962年7月出版的《鲁迅回忆录》(第二版)一书,可以看出在该书的第十一节“瞿秋白与鲁迅”中,开头就写到1932年的某一天瞿秋白在冯雪峰的陪同下来北四川路底的一个公寓(即拉摩斯公寓)拜访鲁迅,这也是瞿秋白与鲁迅首次会面。由此也可以看出许广平迅速采纳了丁景唐最新的关于瞿秋白与鲁迅首次会面是在拉摩斯公寓的研究观点,没有使用丁景唐此前所考证的瞿秋白与鲁迅首次会面的地点是在南市紫霞路六十八号的观点。附带指出,丁景唐上述回忆中说许广平《鲁迅回忆录》一书中关于鲁迅和瞿秋白两位战友第一次会面是在南市紫霞路六十八号,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应当是许广平在《新观察》杂志1960年第3-13期连载的《鲁迅回忆录》中说鲁迅和瞿秋白两位战友第一次会面是在南市紫霞路六十八号,考虑到丁景唐在1958年出版的《学习鲁迅和瞿秋白作品札记》和在1959年出版的《学习鲁迅和瞿秋白作品札记》(新一版)中采用了谢旦如在《瞿秋白住在上海紫霞路的时候》一文中所说的鲁迅与瞿秋白第一次会见是在瞿秋白夫妇隐蔽居住的谢旦如的家中(即南市紫霞路六十八号)的观点,也认为鲁迅和瞿秋白两位战友第一次会面是在南市紫霞路六十八号,因此,许广平的这一说法有可能是参考了谢旦如的这篇文章以及丁景唐这两本书中的观点。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新观察》杂志寄出的许广平的《鲁迅回忆录》的初稿和丁景唐在阅读许广平的《鲁迅回忆录》之后提出的修改意见,因此尚不清楚《新观察》杂志寄来的许广平的《鲁迅回忆录》初稿是如何说明鲁迅和瞿秋白两位战友第一次会面的地点的。如果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初稿中没有说明鲁迅和瞿秋白两位战友第一次会面的地点,那么丁景唐就很可能在修改意见中指出鲁迅和瞿秋白两位战友第一次会面的地点是在南市紫霞路六十八号(但是丁景唐的上述回忆文章中没有提到这一点);如果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初稿中说明鲁迅和瞿秋白两位战友第一次会面的地点是在南市紫霞路六十八号,那么丁景唐当时就不会在修改意见中指出这一地点是错误的。因为丁景唐后来在1961年4月下旬在上海与许广平、杨之华会面共同讨论之后,才确认鲁迅与瞿秋白第一次会面的地点是在拉莫斯公寓。
(本文作者系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本文是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