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学伟
由刘秀萍教授辑录并手书的《马克思论哲学与社会发展》是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形式呈现马克思深邃哲学思考的尝试,是独到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
刘秀萍教授多年来从事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研究,发表过《异化及其扬弃之径——“巴黎手稿”再研究》《思想的剥离与锻造——〈神圣家族〉文本释读》等专著。这本《马克思论哲学与社会发展》围绕“哲学与社会发展”这一专题,从马克思16部(篇)文本中整理出35个段落、共12000余字进行书写,呈现了马克思有关哲学与社会的关系、哲学的社会定位和社会功能、哲学家的社会角色及其社会评价等方面的思考。
作者又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爱好者。2014年9月,她和孩子一起来到我兼职的书法机构学习,她对中国传统书法的浓厚兴趣与天然的感悟力令我慨叹。8年来,
我见证了她在书法学习过程中的努力与执着。她在以往自行临习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名帖的基础上,开始了比较正规的书法学习。从临习颜真卿的《勤礼碑》开始,先后临习了颜真卿《颜家庙碑》《颜真卿墨迹》、赵孟頫《胆巴碑》《三门记》《前后赤壁赋》《闲居赋秋兴赋》以及《赵孟頫尺牍选》等,同时旁涉魏碑名帖,如《张猛龙碑》《元桢墓志》《司马显姿墓志》等。2019年初,她又接触小楷,临写《灵飞经》、赵孟頫《道德经》以及《唐人写经》。在同一批学习书法的学员中间,刘秀萍老师年龄最大,但她天分较高,同时又虚心好学,因此,进步最快。我记得在大约一两个月的时间之后,她就在单位组织的书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之后数年,她兴趣不减,书写水平持续提升。
当刘秀萍老师提出用小楷手书马克思关于“哲学与社会发展”的若干论述的想法时,我表示赞同,同时也深信,以她书法方面的功底,一定能够很好地实现自己的设想。果不其然,2022年年底,专题辑录并用精工小楷书写的《马克思论哲学与社会发展》一书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她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研究者和中国传统书法的爱好者,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做出的切实贡献。
在我看来,选用小楷的形式来抄录经典著作是最为恰当的。在中国的各种书体当中,小楷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小楷易于记录大量的文字,且工整易识,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很多人认为小楷在艺术性上是相对欠缺、难以表达性情的,行草书更能够体现书法的艺术性。殊不知,书法的审美功能是在实用基础上产生的,离开了实用性,也就背离了书法的本质。书法的实用功能源远流长,春秋以降,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文化传播和书籍需求日增,书籍日益社会化,出现了书籍商品化的萌芽。在这种情况下,书手中出现了专为官府或私人抄写的佣书者。同时,这也促使汉字字体向愈加实用便捷的方向演变。西汉时,汉武帝便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汉晋以后,随着楷书发展成熟,小楷字体更加被普遍重视。纵览中国历史,不仅在雕版印刷技术没有产生和普及的时候,众多图书典籍的传承基本是靠抄写。据统计,《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的56787种古籍当中,大约51%是手写本。即使是在印刷术发明并得以应用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很大一部分的典籍的复制仍然靠手工抄写。这种长期的、持续不断的抄写活动,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传播功不可没,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小楷书迹。小楷被历史定格为中国古代书写活动的主流字体,亦是古代文人的必备技能。
在各种书体当中,小楷在历史上被公认为是最难的,其技法多样、复杂。清朝书法家钱泳曾说过:“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小楷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线条和结构上——线条以“清、腴”为贵,而字形结构则诉诸“宽绰”。小楷的书写不是大楷的缩小版,但要做到小中见大,处处显现大字的技巧和功力。同时,又必须符合点画俊丽、线条不允许臃肿、字里行间要洁净、不允许墨渣渗出等要求。小楷结构严谨,虽锋尖用笔,但在用笔过程中仍要保持“逆入平出、提按顿挫”以及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最终达到点画舒展和结构自然开朗的效果,给人以既萧散疏朗又游刃有余的感觉。
拜读从内容到形式的精心之作《马克思论哲学与社会发展》,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作者把中国传统文人身上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在其书法作品中表露出来了。刘秀萍老师的书法,有着文人书法的气质,总体感觉比较端庄典雅,不野不怪,看得出有明显的《灵飞经》和赵孟頫小楷风格的痕迹。用笔比较精致,笔画很精到、灵动、多变化,结体比较追求相对平正。整体章法采用比较传统的竖成行、横无列的形式,更加适合抄录和阅读。
当然,中国传统书法博大精深,尤其小楷,自古以来几乎是书家们公认最难的,刘秀萍老师的小楷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她对于书法的热爱与努力,相信其书法水平的提高会和她所从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一样,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