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淼
工业遗产,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面临如何保护更新的现实挑战。近十年来,随着一些城市步入存量发展阶段,建设用地供应有限,向存量工业“要空间”愈加迫切,工业遗产面临着紧迫的去留问题。中国如何在发展中平衡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的关系,既是一段值得回顾的当代史,也是应予推广的“中国方案”。
由武汉大学韩晗同志编著的《中国方案: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100个故事》(下文简称《中国方案》)一书,从保护更新的目的、精神追求、现实意义、历史影响和评价体系出发展开理论探讨,遴选了100个中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代表性案例,归纳出社区参与、城市更新、场景再造与文化创新4种方案,指出这是贡献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这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事关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画卷。
韩晗同志在导读中陈述到,“再利用”包括保护与更新相结合的双重维度,如何对这数量庞大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更新,既事关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城市更新与空间优化,又与我国未来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作为一名致力于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科研人员和一线建筑师,感同身受。工业遗产特有的历史、科技、社会、艺术和经济价值,正是对其展开保护更新的出发点和基本条件。如何发现并用好这些遗产价值? 本书给出了丰富且契合当代发展现状的解决方案。具体而言,该书中有三方面内容令我印象深刻。
其一,提出了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中国方案”。当前,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主要是基于“西方方案”,譬如德国鲁尔区、伦敦道克兰、纽约高线公园等。应当认识到,“西方方案”是建立在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背景下,工业遗产扮演了振兴衰败工业区的“良药”,以及培育文创旅游等第三产业的“乐土”。“中国方案”则是建立在工业化、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并行的中国式背景下,工业遗产应当促进工业城镇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社会网络的再构建。相较于“西方方案”,“中国方案”更符合印度、越南、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等全球南方国家的阶段性发展诉求,其经验更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其二,梳理了“红色工业遗产”的概念内涵流变。书中提到,在西方语境中,红色工业遗产往往是基于后冷战时代的思维,叙述与研究存在颇多政治偏见和错误观点,充满话语偏见。事实上,红色工业遗产的价值在于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了复苏、复兴,再到富强的百年历程,这是我们对外传播亟需建立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体系。讲好中国工业遗产故事,有助于澄清我国工业遗产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污名化与学术偏见。本书对此勇于探索尝试,值得赞赏。
其三,将社区参与列为工业遗产再利用的重要模式。众所周知,我国长期实行“企业办社会”制度,工厂多配套有成片的住宅、学校、医院、运动健身等生活设施,工厂职工及其家属也多聚居于周边,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工业单位”。在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过程中,这种社会结构受到了外来冲击,酝酿潜在的社会风险。对此,韩晗先生提出了“自我绅士化”的解决路径,意图突破“小空间”的更新,谋取包括大环境在内的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这不仅为绅士化理论找到了合适的中国社会土壤,也反映出转型期中国城市发展的时代诉求,极具现实意义。
《中国方案》一书,深入浅出的阐述了中国工业遗产的“中国特色”,不仅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重要意义,提出“红色工业遗产”、“自我绅士化”等概念,丰富了工业遗产研究的相关理论,还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和追踪研究,遍访300多个国内工业遗产项目,遴选讲述了100个生动鲜活的保护更新案例。相关经验,值得国内外同行借鉴学习。
愿中国工业遗产成为提出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精彩且独特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