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凝炼形成的美学精神千百年来涵养孕育了中华民族,造就了温柔敦厚、富有诗意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特别是在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的背景下,阐释好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为建构我们自己的美学话语体系而努力已经成为文艺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寇鹏程教授《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正是这样一部阐释中华美学精神的力作。这看上去是一部及时且应景之作,但从作品的思想深度与厚度来看,其并非一朝一夕匆忙赶制出来的。这部作品集中阐释了中华传统美学的精神品质及其现代转向,涉及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价值取向、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神特质、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与趣味以及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转换四大部分。
著作的第一部分详细分析了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价值取向,作品认为中国传统的儒、道、释文化的核心精神都是一种追求心灵自由解放的精神,这种精神与美学非功利的超越精神是一致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本身就是一种充满诗性的美学文化。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范式主要有比德、缘情与畅神,这使得中国古典审美呈现出道德、情感与人的存在合一的面貌。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则形成了言志缘情、立象尽意、重气感物与知人论世的传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这种传统的艺术价值取向呈现出由实到虚、虚实结合的特点。
著作的第二部分“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神特质”集中分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中国美学的根本出发点以及中国诗歌价值取向的分野。作品指出中国传统美学的思维方式并非简单的天人合一,而是主客二分而不裂的方式,这既保证了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性进步,同时又保证了人与世界关系的和谐,使得审美呈现出了多元化。中国美学的根本出发点是人,追求的是诗意,这与西方美学从物出发,追求真的方式是不同的。这从中国诗歌情性与性情的分与合可以看出,中国审美价值取向在人与世界、人与自我关系上既分又合的特点。
著作的第三部分“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与趣味”则从中国古典美学三个最重要的具体美学范畴意境、趣味以及悲剧视角审视中国古典美学精神。作品指出意境作为一个文艺范畴表达了意思与形象之间融合的层次性问题,但意境更是一个人生哲学的问题,其核心是在有限性的体验中表达无限性,这仍是中国古典美学超越精神的表现。而从趣味概念的相对缺失来看,中国传统美学的趣味更在于物我、人我、自我等之间的融通和谐的怡然自乐。关于悲剧,本书则指出中国悲剧精神在共鸣与超越的双重机制之下,注重的是人在困境中所激发的精神胜利与尊严,它体现了中国人超越苦难的斗争精神。
著作的第四部分则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美学自晚清以来逐渐走向现代形态的历程。作品指出晚清、民国以来,中国美学出现了审美非功利范式、审美功利主义范式、审美娱乐范式以及审美现代批判范式的自觉,这使得中国美学从古典形态走向了现代形态。与西方从古典走向现代美学经历了长达百年的浪漫运动相比,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历程中还没有真正的浪漫范式,这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重要特征。由于中国独特的现代历程与文明特质,中国现代美学的情感缺失一直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特点,这与重情的古典美学传统是不同的。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一段时间里美学中的非理性主义色彩时有显现,这是值得注意的。为此作品指出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当前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美学相结合,以此建构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
从以上的这些论述来看,《中国古典美学精神》视野是宏阔的,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分析是十分精彩的,很多观点既新颖又有启发性,而且言之有据,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如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由解放精神、中国传统美学分而不裂的思维方式、中国悲剧共鸣与超越的双重审美机制及其困境中的超越、意境以有限表达无限的超越精神等论述,都富有启发性,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思考的深刻性。本书不同于一般的中国古典美学史,不是一般的概念史,也不是思想史,更不是资料史,全书以美学精神为红线,以美学价值取向为目标,实际上是一种宏观的哲学研究。但全书读来一点也不抽象,这是因为作者以具体的艺术作品、艺术范畴为着力点,将传统文化的哲学、美学与艺术融会贯通,形神兼备,加之论述过程中层次简明,文笔清新,叙述流畅,所以作品的可读性很强,不愧为近年来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研究方面的一部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