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4月12日 星期三

    观照中国 对话世界:中国诗学话语体系的国际化建构与实践

    石嵩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4月12日   08 版)

        ■石嵩

        《比较文学变异学》和《中西诗学对话》作为中国比较诗学界的两部重要理论著作,将中国比较诗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置身于国际化语境中锤炼,回应了建构中国学术话语的时代呼唤。经由差异亦具有可比性的批判性思维路径,提炼出“变异”“对话”等概念,质疑了根植于欧洲逻辑中的求同思维定式,弥补了法国学派影响研究以及美国学派平行研究片面求同的缺陷,构建出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全新自主知识体系。这一成果,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得到了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欧洲科学院院士西奥多·德汉(Theo D’haen)曾评价,“比较文学变异学将成为比较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从西方中心主义方法脱离出来,走向了一种更为普遍的范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前任主席、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比较文学荣休教授杜威·佛克马(Douwe W. Fokkema)也曾指出,“与来自欧洲、美国、印度、俄国、南非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各国学者展开对话。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正是发现了之前比较文学研究的局限,完全有资格完善这些不足”。

        全球化日益加深,片面求同已经无法解释文学、文化现象在不同文明之间流传及其交融共生的复杂状态。《比较文学变异学》将跨越性和文学性作为研究支点,振叶寻根、观澜索源,在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朴学中提炼阐释变异思想,厘清变异学的中国哲学基础与思想渊源;从国际化学术视野论述变异学与西方哲学的融通之处,逐步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同”转向“异”,系统阐释变异性与异质性作为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基础。当下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甚至处于“无语”或 “失语”状态,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哲学社会科学不少领域存在西方学术话语与理论方法过度滥用、强制阐释等问题,另有学者惯用西方理论来检验中国问题,潜移默化之中限制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自身方法路径的探索和思维方式的发展。重建中国诗学话语成为当务之急,首先要遵循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避免用西方话语将中国文学理论范畴化、体系化、学科化,要还原中国文论话语本身的主体性、异质性,还要坚持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道路,将别人的东西吸纳融会内化为自身的本领。曹顺庆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围绕跨国变异、跨语际变异、文学文本变异、文化变异、跨文明研究等方面细化构建形成普通变异学、流传变异学、阐释变异学、文学他国化、形象变异学、译介变异学等分支研究路径,详释变异学与其他理论话语之间的逻辑关联,阐明各自的理论内涵、创新机制;依托丰富的案例解读,理论结合实践不断完善中国诗学话语体系的国际化建构。

        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推进中国诗学话语体系国际化建构的深入发展?《中西诗学对话》与《比较文学变异学》一脉相承,从中国文论的主体视域出发,通过整体对话与专题对话,聚焦两个关键性问题:中西诗学可以“对着讲”且能“领着讲”,进而向西方比较文学界发出平等对话的邀请——在中国古代文论和当代西方文论的对话联通进程中,深化中国诗学话语建设。

        《中西诗学对话》探讨了西方学者论著中涉及的中国元素、中国问题、中国渊源,并且历时性地分析当代西方文论在中国的译介、研究以及变异。对话形式文论的文学性、陌生化概念,与文笔之分、点铁成金、通变奇正进行互生互释;对话英美新批评,论述工拙与张力,正言若反与悖论,复意与含混等范畴之间的异同;对话现象学,辨析道存与本质直观,味外之旨与未定点,虚无之境与无蔽澄明;对话阐释学,系统梳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阐释学思想,及其与西方阐释学之间的异质性与通约性;对话接受理论,选用知音、以意逆志、微言大义与读者反应、期待视野、文本空白双向阐释,对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对话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围绕道与逻各斯、宗经与原型批评、无中生有与播散延异之间的关联展开比较研究;对话精神分析,将本能冲动、压抑理论、欲望升华与中国古代文论话语关键词止乎礼义、蚌病成珠、发愤著书进行双向阐发;对话西方马克思主义,比照法天贵真与反艺术,独尊儒术与文化霸权,言不尽意与意义生产的关联,探寻人类诗学的共通性、普遍性与异质性和变异性。《中西诗学对话》明确了中西诗学对话的创新路径、概念界定及研究领域,从文化机制、运思特点、知识质态、话语方式、意义生成方式等方面阐述了中西诗学对话的学术规则。明确在坚持话语独立、平等对话、双向阐释、求同存异及异质互补的原则下,以不同话语、不同路径、话语互译、范畴交错等基本方法探寻中西诗学的共同话题、共同走向、共同语境,最终实现融汇中西、杂语共生。

        从《比较文学变异学》到《中西诗学对话》做到了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将中西平等对话的姿态与立场融入与西方文论对话的全过程,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中国诗学话语体系的国际化建构,在互识、互证、互补中走向平等对话与互通共融,从而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比较文学变异学》,曹顺庆、王超等著,商务印书馆出版,98.00元

        《中西诗学对话》,曹顺庆、王超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36.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