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立夫
《苦难辉煌》是金一南先生历时15年的倾心力作,该书以宏大的战略思维、敏锐的战略意识、鲜活的叙述方式、细腻的描写手法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历史。
这一段历史既纷纭复杂、波诡云谲,又波澜壮阔、大开大合;这一段历史激动人心,震撼灵魂。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的浴火重生,也是经历了漫长黑夜奔向黎明的苦难前奏,更是饱受磨难破茧而出的痛苦蝶变。坦言之,描写这段历史的各类作品多如牛毛,也各有千秋,但《苦难辉煌》仍然写出了新意,写出了个性,成为了独特的“这一个”。这或许也正是《苦难辉煌》广受欢迎、惹人喜爱的原因吧。
我喜欢金一南先生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从着手收集材料到完成《苦难辉煌》的撰写,他用了整整15年时间,准备工作之繁复,写作历程之艰辛都是“外人”所难以想象的。其间,金先生研读书籍500多本,全新修订版的书后列出了参考书目247种;整理笔记300多万字……为了能够对一次会议、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做出准确客观的判断,金先生对影响中国政治走向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苏联和共产国际、日本军阀等政治力量,分别整理出长达30年的大事年表。按照这张表,他对同一时期这几大力量的战略决策、部署行动,进行反复地比较,反复地研判。以“史家”穷极物理之心务求准确,细致到去考究清楚“强渡大渡河到底是几条船、是十七勇士还是十八勇士”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严格按照“信史”的标准去叙述,不人云亦云,不道听途说,也不“想当然”。我想,这才是作为作者、作为读者在历史面前应该有的严肃态度。
我喜欢金一南先生对历史切入的角度。金先生切入历史的角度是独辟蹊径的。全书洋洋洒洒61万字,共16章,自《地火》始,至《狂飙歌》结束,多维度、宽视野、全景式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长征胜利和全面抗战爆发这一历史阶段,深刻诠释了老一辈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怕牺牲的顽强奋斗精神。《苦难辉煌》视角独特,史料新鲜,语言生动,其最成功之处就在于把党和人民军队的历史放在宏阔的国际大背景下去描述,立足于追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角度去审视和研究中国革命史。尤为可贵的是,书中处处洋溢着金先生对这段历史的“重新思考”和“独特发现”,而没有陷入一些同类著作的“牢笼”之中转不出来。书中披露了很多从前被有意无意忽略的历史细节,融入了作者从更广阔视野里对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新思考新发现。扎实而丰富的准备工作,让金先生吃透了这段历史的“本义”;广泛而深入的阅读积累,让金先生弄透了这段历史的“他义”;冷静而切实的思考过程,让金先生写透了这段历史的“我义”。而“我义”,恰恰是这部书的独特价值所在。
我喜欢金一南先生对历史谦卑的态度。《苦难辉煌》初版之后,又出版了修订增补版。在修订增补版的前言中,金先生如是说:“本书涉及大量历史事件和众多历史人物,成稿年代资料不像今天这样丰富,查询也不像今天这样便捷。例如原书曾经描述国民党将领周浑元:‘他是哪里人氏?他有一个什么样的军旅生涯?他在何处而终?此人跟着薛岳,长追红军两万余里,但来也无影,去也无踪。’就为这句话,书籍出版后众多读者来信来电,提供多种周浑元的资料,这一缺憾终得弥补。又如初稿曾以石原慎太郎为‘九一八’事变灵魂人物石原莞尔之子,这一失误现在也得到纠正。”这多好啊,《左传》曰“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历史面前,我们都是“无知”的小孩子,对历史的描述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失和谬误,无需摆出一副“不容质疑”“不容商榷”的权威名家姿态。于著史这项工作而言,的确是“多个人,就多份智慧”,如金先生所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多么好的谦卑态度。
我喜欢金一南先生对历史阐述的温度。阅读之初,我即感受到金先生的笔触是有血有肉的,那些人那些事如在目前,呼之欲出,他的描写是有情感、有温度的。书中的字里行间以及文字的背后,无不蕴含着金先生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崇拜之情、感恩之情……写最激动人心与震撼人心的历史事件,金先生也是“激动”的。那么是不是,史家之笔一旦有自己的情感介入,就会影响对历史的客观描述和公正判断了呢?我以为不然。去描写那些为了信仰和主义甘抛头颅,勇洒热血,且前仆后继义无反顾的仁人志士,在纵横捭阖的历史面前,在血肉横飞和生命转瞬即逝的悲壮面前,如果我们无动于衷,那我们不是太“冷血”了吗?英国历史学家乔治·屈维廉说:“历史不应该仅有消除偏见,它还应该孕育热情。”《苦难辉煌》的历史叙述既有消除“偏见”,也孕育热情。正是因为有了金先生热烈的情感介入,读起来才如此惊心动魄,才如此引人入胜。平心而论,金先生的“激动”其实也是“冷静”的,这体现在他的描述始终在客观公正的框架之内,既不“溢美”,也不“隐恶”。
我喜欢金一南先生对历史揭示的精度。金先生在《苦难辉煌》一书中深刻揭示出了“党的韧性”。他说:“中国共产党的韧性,从根本上说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韧性。近代以来,没有哪一个政治团体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拥有如此众多为了胸中的主义和心中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奋斗者。”切中肯綮,一语中的。北宋苏轼在《晁错论》中已然点明了“韧性”的重要。他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中也指出:“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如金先生所说,“中国共产党历史是最大的成功学,成功靠的是义无反顾的顽强、前仆后继的牺牲、不屈不挠的坚韧。过去的革命如此,今天的改革依然如是。”《苦难辉煌》揭示历史的精度,正在于对这种富含生命力、战斗力的坚韧之性的准确叙述和完美呈现。
读罢《苦难辉煌》,掩卷长思,让我隐隐地觉得,它似乎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通过阅读,我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我深情地回望党史的源头,既是对我党初心和使命的一次重温和复习,也更加坚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信心。回顾苦难的过去,我敬意盈怀,对现在的幸福倍感珍惜;瞻望辉煌的未来,我力量陡增,对当下的工作干劲十足。放眼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国内改革发展亦是千头万绪,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我们岂敢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