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4月05日 星期三

    挺起新时代中国精神的脊梁

    张紫来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4月05日   19 版)

        《国之脊梁:中国科学家的家国天下》,《环球人物》杂志社主编,东方出版社出版,59.80元

        【图书推荐】   

        ■张紫来

        人,一定要和某种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如,人们提到桥,会想到茅以升;捧起一把米,会思念袁隆平;说起青蒿素,会想到发现它的屠呦呦;看到“蘑菇云”,会对钱学森、邓稼先、程开甲、于敏等“两弹一星”元勋们满怀崇敬之情。因为他们为这些“事物”耗尽心血、奉献终生,更因为,这些“事物”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他们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奋斗的故事,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为了致敬、弘扬这些科学家的伟大精神,人民日报社旗下的《环球人物》杂志社和东方出版社联合推出了读懂中国精神系列图书之《国之脊梁:中国科学家的家国天下》。本书选取了30位科学界的模范人物,有经常见诸报端、大家耳熟能详的茅以升、钱学森、程开甲、孙家栋、袁隆平、屠呦呦等,也有人们可能不那么熟悉的“百草婆婆”胡秀英、“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中国高温合金之父”师昌绪、“中国催化剂之父”闵恩泽、“歼-8总设计师”顾诵芬、“小麦之父”李振声、“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等,他们的成就令人瞩目,他们更因爱国而伟大。

        读他们的故事,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强烈的爱国情怀。钱学森赴美留学时,父亲给他的纸条上写着:“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学森提出回国,等待他的是长达五年的迫害和软禁,但他不惧怕,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不顾劝阻,坚持回国的还有程开甲。回国后,他参加原子弹的研究,负责原子弹爆炸试验,坚持进行地下核试验。为了第一时间观测试验的结果,年过半百的程开甲一次次推开阻止他进入爆心的手,冒着高温、高压、高放射和易塌方的危险,常常一观测就是一两个小时。师昌绪也是历经周折回到祖国,带领科研小组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攻关高温合金项目,1965年,中国第一代铸造多孔空心叶片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研制这种叶片的国家。还有“百草婆婆”胡秀英,她获得美国科学成就奖,但她始终认为:美国不是我住的地方。一心想为中国植物学做更多的工作。

        这些老科学家从抗战中走来,家国情怀是他们最浓重的底色。他们放弃洋房高薪,放弃各种头衔,甚至放弃学术成果和科研机会,也要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一切,都与祖国紧紧相连。这些故事已经被传诵了无数遍,但这样的故事无论读多少次,都让人感到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又一次在心中积淀。

        书中写到的这些科学家,大多经历坎坷,他们面对困境的坚守也非常令人动容。“百草婆婆”胡秀英经历过战争岁月,家里的房子在轰炸中被毁,在朋友家住了三个月;爆炸力学开拓者郑哲敏在街上捡子弹壳,被日本哨兵拿着步枪撵,从此做了20年噩梦;植物学家李恒刚出生时,就差点因为是女孩而成为弃婴,上山科考时染上疟疾,几乎送命;肿瘤专家汤钊猷曾在外汇公司打杂,一天忙到晚不说,还经常挨骂……世界以痛吻醒生命,又赋予其坚强。他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奋发图强,对事业的热诚不变,对祖国的忠诚不改。没有人能保证人生会一帆风顺,从这些科学家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收获面对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

        此外,从这些科学家身上,我还学到了:勤奋,惜时如金,学习得法;勇敢,迎难而上,敢挑重担;淡泊,远离名利,专注学问……

        “你们不要看今天,要看今后。”这是程开甲拍着桌子跟劝他不要回国的英国朋友说的话,他为兑现自己这句话奉献了一生。如今,经过一代代科学家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终于可以告慰前辈:这盛世,如你们所愿!剩下的请交给我们!愿我们都能从前辈科学家的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早日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