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有两个地标性建筑,一个是悉尼歌剧院,一个是悉尼港湾大桥。这两个地标性建筑,几乎人尽皆知。凡是去悉尼者,大部分人都会以这两个建筑为背景留影纪念。
悉尼港湾大桥,开始建设于1923年,完工于1932年。完美的钢架结构大桥,已经支撑了近百年的交通。这座大桥除了结实和美观外,更加重要的是其前瞻性。
在1923年开始建设这座大桥的时候,据说整个悉尼只有五辆汽车,但大桥居然建了双向八车道,外加两条铁路线和两条人行道。1932年通车后,好长一段时间都有人说桥造得太宽了。今天回头看,我们才钦佩大桥建设者的远大眼光。
关于这座大桥,有一个旅游项目可能很多去过悉尼的人都不知道,叫作“攀爬悉尼港湾大桥”(Bridge Climb Sydney)。你可以从大桥底部,沿着钢架结构蜿蜒而上,一直爬到大桥顶端,俯瞰整个悉尼港湾美丽的全貌。如果在黄昏时分爬上去,还能够看到海湾壮丽的落日。
这个项目听上去好像是一个特别高风险的项目,但实际体验后,你会发现其安全系数甚至超过了在平地上走路。该项目的爬行路线进行了精心设计,两边全部有栏杆扶手,从一开始就有安全带,从第一步安全扣滑入安全钢索开始,只有在回到出发点后,才能解除安全扣。爬上去的路程并不险峻,这样一路紧扣安全带一是为了安全,第二可能防范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任何人都不可能从大桥顶上跳下去。旧金山的金门大桥,每年都有人跳桥自杀。
这个项目1998年开始之后,有不少名人都去体验,带动了普通老百姓参与。迄今为止,已经有约400万人参加过这个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攀爬项目的成立,是一个特别典型的创业故事。
项目最初的灵感诞生于1989年,创始人叫保罗·凯夫。那一年,他在悉尼主导了世界青年领袖大会,安排的项目之一就是攀爬悉尼港湾大桥。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危险的项目,需要种种特批。但凯夫从大家攀爬时的兴奋中看出来,这个项目很有吸引力,便决心把它变成一个常规项目。
然而,他从一开始就遇到了太多的障碍,例如和各级政府及民间团队协商谈判的问题,攀爬大桥人员的安全问题,攀爬行为对大桥可能造成的影响,对作为文化遗产的大桥的保护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凯夫用了10年时间才得以解决,但他一直坚持。终于,在1998年10月1日,项目开张了。到这个时候,凯夫已经为项目花费了成百上千万的钞票。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不靠谱的项目,不可能把钱挣回来。事实证明,这个项目实实在在抓住了游客的心。到悉尼的人,谁不想爬到桥顶一览悉尼的全貌呢?尽管收费高达每人300澳元(1500元人民币左右),参与者还是蜂拥而至,络绎不绝。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项目又进行了客户细分,分成了全程攀爬、体验式攀爬、捷速攀爬等。2012年还有了专门的中文导游,可见去攀爬大桥的中国人一定很多。所有的攀爬都有导游和教练全程跟踪讲解,并且会监督游客的行为,以免出现安全隐患。
攀爬全程需要三小时左右。其实按照正常爬行速度,整个行程一个小时也就够了,但通常前面的人走走停停,任何人都不允许超越,这样全程就变成了慢悠悠的三个小时。我们爬到桥顶后,觉得一路也没有什么惊险刺激,挺平淡的一个活动,不能称之为冒险。但如果不爬,总觉得是一种失落。就像到了巴黎你不看埃菲尔铁塔一样,会留下遗憾。这个项目,正是利用了游客的这种心理。
刚开始的时候,悉尼政府一直反对这个项目。当这个项目火了之后,政府突然发现这成了悉尼的一张名牌,就开始对项目各种支持,每年主动花大量的钱帮这个项目做广告。项目本身实际上是私营的,凯夫后面这十几年真是赚得盆满钵满。
如果把这个项目当作一个创业项目,它满足了创业成功的几大要素:一个好的创业点子;一个对这个点子极其热爱的人;这个点子直接击中了客户痛点;着力解决这个点子可能带来的其他问题;用名人给项目带来爆款效应;赢得政府的支持;创始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持续优化的运营和围绕项目核心的扩展。
满足这些要素,创业几乎不会不成功。
我攀爬上大桥顶部的时候,刚好夕阳西下,金黄色的阳光洒在海湾对面的悉尼歌剧院上,歌剧院像五瓣莲花一样绽放,呈现出迷人的姿态。这样美丽的景致,加上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创业故事,让我觉得人生总会遇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美好。
(本文摘自《不负我心》,俞敏洪著,新星出版社2022年出版,定价:88.00元)
(文字由燕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