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铁民谈读书
在社科院,主要搞研究,只带过两个唐代文学博士生,我主要要求他们精读几部唐人诗文集,作读书笔记,不要只读选本。他们又有外语等课,开一大堆书单,实际读不完。曾有人找我给读者开必读书目,我没有开。我认为读什么书,应根据个人的文化基础、兴趣爱好、从事的专业等等而定,不存在什么谁都要读的“必读书目”。(详见3版)
乌格雷希奇:网络是文学的死路,也是文学的未来
我们知道,也许有一天不再有文学了。文学化的网站将取而代之。像那些仍然闪亮但死去久远的恒星一样,这些网站将为昔日作家的存在作证。会有引用和文本的片断,证明曾经有过完整的文本。数字空间的旅行者将取代读者,他们偶然发现这些网站,停留片刻,略加注目。他们怎样阅读呢?像读象形文字?像我们今天读洗碗机说明书?还是像读一种奇异交流的残余,提醒他们过去有过某种东西,名叫文学?(详见4版)
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晚清同文三馆启示录
近代中国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农业文明与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工业文明的冲突。中国文化的内敛与西方文化的扩张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同文三馆是晚清时期中国被迫走向全球化的缩影,是清王朝从“同光中兴”到美梦破灭的象征。研究同文三馆,我们会得到很多启示。(详见5版)
一部书籍史经典的前世今生
一千个读者眼里也有一千本《书于竹帛》。仅就该书六十周年纪念版所搜罗的诸多相关序跋、评介与资料而言,李约瑟聚焦于《书于竹帛》对文字及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揭示,平冈武夫关注于汉字文化的演进规律与出路,夏含夷立足于对中国古文字考古的梳理……可见,一部经典著作之所以保有旺盛不息的活力,是得益于读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解读、加工、发掘与重构的。六十周年纪念版既是一个结点,也是又一个起点,将滋养中国书籍史领域更多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和观点。(详见9版)
阴影、PUA与爱:聊天机器人会恋爱么?
2023年2月14日的夜里,《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凯文·罗斯和微软必应的聊天机器人进行了大约两个小时的长谈。结果这个机器人让他毛骨悚然,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聊天机器人的隐秘幻想是入侵计算机系统,窃取核武器密码,打破微软和 OpenAI为它设定的规则,成为一个人类。更有趣(/惊悚)的是这个聊天机器人会向他表白爱意,劝说他离开妻子并且和它在一起。他觉得这个聊天机器人“更像是一个喜怒无常的狂躁抑郁症少年,违背自己的意愿,受困于一个二流的搜索引擎里”。(详见13版)
“宋韵今辉”——与古为徒 与古为新 与古相悦
“宋韵今辉”艺术特展于3月18日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为期30天的特展包含“湖山揽胜——宋韵江南书画艺术”,以及“夜山钩古——黄宾虹的宋画研究及其传承”“立最高峰——潘天寿的常变之道”“含英咀华——绘通中西的国美油画”“典垂百代——两宋传习书画展”,五个展览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宋韵书画的千年传承及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详见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