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3月22日 星期三

    非遗工坊利于活态传承和乡村振兴“双向奔赴”

    吴学安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3月22日   20 版)

        让非遗活起来,让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让传统手艺人不离乡就能实现就近就业,西藏文化部门稳步推进非遗工坊的设立工作。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西藏共设立非遗工坊151家,覆盖49个县,带动6065人学会了技艺,实现了居家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3.1万余元(3月10日澎湃新闻)。

        所谓非遗工坊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是各地开展非遗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非遗工坊不仅是增加群众收入的新路子,也是传承保护非遗的好办法。

        非遗工坊,不仅是非遗产品的“生产车间”,还是不断播撒非遗种子的“播种机”,持续培养着非遗传承的新力量。很多传统非遗产品,主要靠传承人凭借个人经验进行制作,形式较为单一,造型、图案、色彩等难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非遗工坊面向国内外市场进行生产,这倒逼非遗传承人,必须为非遗产品注入现代元素,让产品既实用,又时尚。

        非遗工坊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展示展销等活动,带动当地人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尤其是提供了一批居家就业、灵活就业岗位,在促进当地百姓增收致富方面功不可没。如果说农村妇女就业难,那么残疾人和老年人想找份养家糊口的营生,更是难上加难。但这些年陆续建起来的2500余家非遗工坊,为很多残疾人和老年人带来就业的希望。如湖南达兴工艺品非遗工坊成功带动10名残疾人就业,还有8名70岁以上老年人也参与其中,用一把小小的油纸伞,撑起了一片共同富裕的新天地。

        一个非遗工坊往往能带动一个村子的产业。通过培育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非遗工坊能够增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只是非遗工坊激活乡村活力、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表现。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在此背景下积极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将吸引更多人走近非遗、爱上非遗,使非遗产品从家庭作坊式生产提升为店面生产,让非遗传承真正的活态化、展示化、平台化。

        江苏省连云港市 吴学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