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3月22日 星期三

    改革创新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孙承武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3月22日   19 版)

        ■孙承武

        中国教育正在进入一个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新时代,一个中国人民享受世界水平现代化教育的新时代,一个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既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在实践中的重要经验总结,又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发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员令。

        中国是一个崇文尚教的文明古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愚则智可以强国,国智则力可以强人。”依教建国,以智强国,这是中国古代先贤教育强国思想的重要体现。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凸显了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分量之重。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教育的时代使命,进入新时代的我国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工程,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阔系统中聚焦教育现代化,描绘了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发展图景和战略愿景,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宣言,为中国教育设计了新的坐标。

        新时代,新教育,新使命。守正创新,行稳致远,中国教育正在进入一个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新时代,一个中国人民享受世界水平现代化教育的新时代,一个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如何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教育必须要回答好的问题。

        新时代教育要坚持理念现代化

        新时代教育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理念创新。教育理念的转变和调整是教育改革最为根本的问题所在,也是教育改革最为艰难的工作,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否关系着教育改革践行程度的深浅以及教育改革的生死存亡。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新时代的教育征程需要用系统全面的教育理念来体现“中国特色”、引领“现代化”、推进“高质量”,以理念现代化的先行,策应国家发展战略、理念的创新,明晰教育现代化的境界,提升教育人的理想和情怀。

        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既要体现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又要体现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目标要求。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既要立足国情,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又要坚持改革创新;既要从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中汲取营养,又要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新的发展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导推进教育现代化。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强化责任担当,锐意开拓进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落实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生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的教育理念,积极参与到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去,并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作为一名职教路上的追梦人,我们应立足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秉承“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的职教理念,积极推动我国职教体系建设,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增砖添瓦。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放松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教育是人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2日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即教育主体的现代化,目标是全民化的全面发展,现代化是常为新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将引导人自由、全面而充分发展这一世界共性目标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中国特性目标有机融合,通过培养人的高质量发展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当下在新时代,知识、技能固然重要,而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发展更要重视,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放松。

        《左传》中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生不朽,立德为首。《管子·权修》中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人是终身大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表达了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教育根本使命的坚守,是对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的新概括”。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扛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责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五育并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新时代教育应坚持五育并举,推动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未来还应加强通识教育,尤其是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将通识教育全方位、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推动“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通识教育精品课程,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教育的融合发展,让数字化引领教育未来

        提到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传统的在线式教育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需求,应打造数字化智慧教育平台,使之成为教育领域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教育的融合发展。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数字技术愈发成为驱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发展根本性变革、全方位重塑的引领力量,“教育何为、教育应该往何处去”也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命题。顺应大数据时代,应积极推动数字教育合作,凝聚教育变革共识,创造美好教育未来。

        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以智能技术为牵引变革教育学的关系,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及“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受教育者的个性化诉求逐步强烈,智慧教育的出现及发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在云平台、云数据、云计算等“外力”的支撑下,智慧教育表现为物联化、智能化的教育形态,将师生从面对面、点对面的教育关系中解脱出来,不仅扩大了教育主体范围,同时也拓宽了受教育者追求自由选择的渠道,实现了随时随地的教育效果。其落脚点放在“人”上,有助于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由性、主体性,灵活运用并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密切关注学生多样化需求,提供全程化、个性化、精细化的课外指导,探索建立多层次、全过程、全覆盖的学生学习发展指导体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每名受教育者的特长、优势等作出判断,并据此深度挖掘他们的发展潜力,形成个性化发展,一人一策,实施“精准教育”,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诉求。我们认为,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不谋而合。

        我们相信,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推进数字技术与传统教育的融合发展,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发挥其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以推动教育提质扩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共建共享的数字化教育新生态,最终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落实教育评价改革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既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在实践中的重要经验总结,又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应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应立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发展,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进一步优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的改革,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不断深入改革畅通优化教育体系和成长成才通道,健全专业开设、招生、培养和就业联动机制,精准发力,形成“入口旺、出口畅”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努力推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人人成才,人人出彩”。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应发挥其“指挥棒”作用,“破”字当头,破立结合,持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的优化和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为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开拓新的空间,并在最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教育生态。

        新时代教育应推动中国特色与对外开放的统一

        党的十九大提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没有先例可循,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之路,探索中国教育自信的发展之路、创新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新时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教育发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重要阵地作用,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办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为世界教育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话题引领作用。这是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坐标,需要在全球教育视野中总结中国教育的成功经验,凝练中国特色教育发展理念。

        当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正在向高水平迈进,已逐渐形成了“学无国界,教无所限”的资源分配格局,世界各国教育的相互影响和融合程度逐步提高。所以,人才培养不仅要立足本国需求,还要着眼于世界和未来。信息革命时代使教育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更为便捷,未来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创新、交流与合作。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当前教育的重要时代命题。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据统计,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如何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对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成为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发展职业教育,必须首先解决职业教育的分类及定位问题,国务院出台的“职教20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一重大论断无疑明确了我国“一体两翼”的现代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扭转了多年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定位模糊的问题,也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我国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需求与日俱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技能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途径。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不断丰富职业学校办学形态,创新办学模式,推动校、地、政、企多元协同育人,提升共育实效。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创融汇,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新生态。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打破学科界限壁垒,围绕区域重点和特色产业,进行总体的专业规划、布局和调整,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通过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职业教育将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新需求,迸发出更强劲的生机与活力。

        2018年,教育部批准了全国首批15所职业本科院校,开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试点,我们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有幸位列其中。这一重大举措意味着高职本科破冰起航,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为学生搭建了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职业本科教育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目前,我国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学校和专业正逐步地成长起来,有效地支撑起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本文作者系中华职教社理事、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校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