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三

    看法

    周慧虹 郭元鹏 徐刚 吴学安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3月15日   19 版)

        让短视频为大众阅读添彩

        随着近几年短视频平台在国内外市场“落地开花”,短视频越来越成为讲述书内书外故事、引人亲近阅读的重要载体之一。留意不难发现,在社交媒体上,运用短视频来“讲书”“荐书”的“推书人”日益增多,有些短视频的点击量颇高,足见拥趸者不少。

        依托短视频推进阅读,不乏其利。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作生活压力的持续加大,外在种种诱惑的不断增多,使得相当一部分人难以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曾有调查显示,在1500名受访者中,每年读书两本以下的人占37%,还有一些受访者一年也读不完一本书。当被问及不阅读的原因,24%的人选择“没有时间”,这也是占比最大的原因。既然,读书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情,那么,对于许多人而言,退而求其次,见缝插针浏览一些短视频阅读内容,未尝不是有益的选择。如此阅读方式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还能让人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更多书籍的大致内容,为其带来相应的知识“增量”。特别是,对于一些原本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它有助于帮助其增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效率。

        利用短视频开展阅读虽说有一定益处,可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最主要的,从短视频内容来讲,其质量参差不齐。现在不少书籍讲解类视频虽然是在为大众介绍书籍,但其本质仍然是对于流量的追求,受此影响,诸如在视频中植入广告,将原本严肃的文学低俗化、娱乐化解读,以及为推销图书而夸大宣传等情形屡有所见。社交平台上不时看到有读者吐槽,自己跟着有“带货”目标的推书人“盲买”,结果买来的书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

        所以,说到底,跟着短视频阅读并不完全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还是要亲自拿起书本,穿行于字里行间,在与作者的深入对话中,仔细品咂其中意味,进而不断汲取与己有益的东西。如果将传统的拿起书本来读比作主食,那么,短视频阅读充其量不过只是副食。正如维持人的生命离不开主食,使人读而有获,在阅读中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同样离不开“亲自阅读”,而且,最好能是纸质阅读。

        当然,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更趋改善,主食、副食充分搭配,美食佳肴花色翻新,早已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当中自然而然的一种常态,人们从中乐享健康与幸福。同样,作为大众阅读,目前情况下,还是有必要更好地发挥短视频作用,尽可能创造有利条件,使之为需要者的文化消费活动增色添彩。而要使短视频内容美味可口、富含养分,不失为阅读当中高品质的“副食”,还需要其相关生产者努力围绕“深入”“浅出”做文章。所谓“深入”,即短视频内容生产者必须摆正位置,切实本着对读者负责、对社会文化传播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地做好文本内容的视频转化,争取把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挖掘出来;至于“浅出”,则要求短视频内容生产者充分了解受众的接受偏好,善于把握内容的呈现技巧,从而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令受众喜闻乐见。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书籍是一生相伴的朋友。当短视频更好地赋能阅读,当更多人在趋利避害中用好了短视频阅读,相信大众阅读将不断改善,社会文化生活也将更加美好!

        山西省长治市 周慧虹

        “南通报刊亭”回归城市,逆袭源于创新

        据3月9日《江海晚报》报道:“支棱报亭又支棱起来了!”近日,在南通市市区南川园路与工农南路的交会处、金融汇旁,一家崭新的“支棱报亭”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又一抹“邮政绿”点缀城市街景。如今南通市区已经有31家书报亭。这些书报亭都是一位叫周嘉培的市民与志同道合在一起打造的。

        城市的报刊亭,曾经是城市最美的风景。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报刊亭黯然失色的“停了下来”,更多城市的报刊亭早就黯然退场。如今,不管是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县城,很少能看到报刊亭的身影。一些城市,即便还有市民想坚守在报刊亭里,也没有了机会,因为城市管理部门一直在以各种名义拆除。举步维艰加上城市不容,城市报刊亭也就难寻踪迹。

        那么,这个时候还去创办报刊亭,还想依靠报刊亭创业赚钱,是不是自寻死路?南通报刊亭回归城市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虽然不能发大财,但是也有生存的土壤,也有存在的必要,更能成为一种衣食无忧的载体。2021年9月,南通市民、“90后”周嘉培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并肩先行,“支棱”起一座报亭;如今,那间无人看守的“自助报亭”已蜕变成“支棱报亭+咖啡”,深受年轻人青睐。

        南通报刊亭,之所以能够重归城市,在于城市的包容。在全国各地都拆除报刊亭的时候,南通市的有关部门给予了“绿灯”:市场监管局给予了“流动摊贩备案”;邮局一路畅通给予了“报备”;城管部门则是宽容接纳,不以违章建筑或者影响市容的命运进行查处。

        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南通的报刊亭做到了“脱胎换骨”“跟上时代”,他们不仅销售报刊,还创新了服务模式,打造了“报刊+咖啡”“报刊+玩具”“报刊+鲜花”“报刊+充电”“报刊+书本”“报刊+打气”“报刊+音乐”等模式。尤其值得一说的,就是提供手机充电、电车充电、自行车打气等等,这实际上是一种便民服务。比如手机没有电了,对于很多人来说十分麻烦,在这个“离不开手机的年代”,无疑这种服务更有贴近性。还值得一说的则是,吸引年轻人的咖啡、音乐等等,能够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既然是报刊亭,那么销售报刊亭当然会是主业。传统纸媒衰落的时代,还有市场吗?答案是:有。比如《江海晚报》《扬子晚报》《参考消息》《读者》《故事会》依然有销量,购买者以老年人为主。一些老人表示:谢谢城市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可以零买报刊的地方。

        虽然说销量与从前无法比拟,但是这种“服务小众”也并非无利可图,何况如今已经是老龄时代,报刊亭的经营依然有市场。其实,换一种思路看“服务小众”也是一种“服务大众”,“服务小众”也有商机。“南通报刊亭”回归城市,是逆袭,是坚守,更是情怀,也释放了文化的馨香。

        江苏省徐州市 郭元鹏

        民歌戏曲纳入全民阅读是个好建议

        “中国戏曲、曲艺等中国民族音乐扎根于中华民族沃土,讲唱的是中国故事,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歌唱家刘玉婉建议,将民歌、戏曲、曲艺等资源纳入全民阅读,在各类公共数字文化平台予以传播和普及,以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高效共享。(据3月5日央广网)

        将民歌、戏曲、曲艺等资源纳入全民阅读,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建议。大家都知道,从2006年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以来,全民阅读不只是一种理念,更是一个非常大的文化传播平台。

        “全民阅读,书香中国”,这是一个响亮的口号,更是踏踏实实的成绩。 在各级党和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各地所创办的读书节、读书月、阅读季等各类阅读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了众多以“书香中国”为统一标识的地方品牌。全民阅读不但提高了国民的阅读率,而且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活动。

        相比于全民阅读,民歌、戏曲、曲艺等传统文化的传承虽然也有着自己的途径和方式,但影响力远不如全民阅读。正因如此,将民歌、戏曲、曲艺等资源纳入全民阅读平台,不但可以节约文化平台资源,实现对全民阅读平台的充分利用,而且有利于拓宽戏曲曲艺的传播路径,扩大戏曲曲艺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而这种做法也符合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集约化、规模化导向。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促进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和传播,支持开展全民阅读、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

        提起阅读,我们很容易把全民阅读等同于读纸质书,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实际上,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全民阅读的方式和内容也一直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的纸质阅读到现在的电子书籍、有声书籍,今天的全民阅读内容更加多样,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我习惯于用欣赏来定位戏曲、曲艺的表演,但将其作为一种阅读方式来看,也未尝不可。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全民阅读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将民歌、戏曲、曲艺等资源纳入全民阅读就是一种深化,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大阅读”的理念。不管是阅读书籍,还是欣赏民歌、戏曲,其实都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它们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冲突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

        按照全民阅读的目标规划,到2025年,通过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全民阅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活动更加丰富多样,氛围更加浓厚,成效更加凸显。将民歌、戏曲、曲艺等资源纳入全民阅读,可以很好地借助全民阅读的平台,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高效共享。这样经济、有效的方式值得尝试。

        辽宁省沈阳市 徐刚

        乡村振兴需要靠文化“富脑袋”

        基层文化事业的经费、人才、基础设施等保障不足,文化文艺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较低,文化事业发展速度较慢,无法有效满足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面对乡村文化振兴途中遇到的诸多难题,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乌兰牧骑副队长何买拉苏建议,多措并举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全方位支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3月8日中国网)。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文化渗透性强,关联度高,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许多乡村不仅环境变得更生态更美丽了,“村口搭舞台,免费看大戏”也成为乡村文化生活的常态,一张张“乡土+文化”的美丽乡村画卷,折射出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气象。

        此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要求,要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其中,专门强调了要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而这也将为下一步以乡村文旅为代表的新业态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有利的基础和保障。

        长期以来,乡村之所以市场不活跃,产业不兴旺,其关键就是没有特色,缺乏竞争力和创造力。就文化振兴而言,农民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主体。这就需要系统研究并把握农民的实际文化需求,通过精准施策将这一需求激发出来,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中,充分发挥好文化的作用,用传统文化涵养人,用现代文化启发人,激发出大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乡村振兴,其核心是保持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必不可少。文化兴,离不开文化与产业融合。一方面,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让农民成为繁荣乡村文化的主体。另一方面,通过挖掘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如乡村建筑、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非遗传承、地方文艺表演等,将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融入市场,转化为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品牌的跨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乡村的根与魂。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文化既是前提与保障,更是支撑与动力,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总体规划与因地制宜、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进一步推动文化和农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村文化品牌,已经成为当下乡村振兴建设中亟待破解的考题。只有用好传统文化、用活先进文化,将其融入乡村振兴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够为乡村振兴凝聚精气神,激发创造力。

        江苏省连云港市 吴学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