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三

    白烨对网络文学及其研究的推动工作,不仅揭示了网络文学自身的规律、意义以及其在当今中国文坛的定位、与传统文学的关系等等,而且也打开了网络文学的讨论空间,并在实际上为后辈学人的继续研究扫清了一些障碍、铺平了一些道路。

    以传统文学为方法,跨进网络文学

    周敏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3月15日   20 版)

        《新世纪文坛与新媒体文学》,白烨著,宁波出版社、杭州出版社2022年出版,65.00元

        ■周敏

        网络文学获得承认之难,一方面缘于其自身乃新鲜事物,以超强的传播力与巨大的体量给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在质量上又泥沙俱下;另一方面也可从中看出文学雅俗等级与分野的根深蒂固。因此之故,尽管网络文学赢得了大量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但被学界所关注则明显要滞后不少,而且一开始,也以否定的意见为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50后”学人白烨先生几乎与网络文学的发生相同步地参与其中,实在是令人敬佩。他对网络文学及其研究的推动工作,不仅揭示了网络文学自身的规律、意义以及其在当今中国文坛的定位、与传统文学的关系等等,而且也打开了网络文学的讨论空间,并在实际上为后辈学人的继续研究扫清了一些障碍、铺平了一些道路。可以说,白烨的研究之于网络文学,有筚路蓝缕之功绩。

        这本收入“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名家论丛”的《新世纪文坛与新媒体文学》集中展示了白烨关于网络文学与新媒体文学几乎所有文字与思考,分“态势扫描”“现象观察”“作品评说”三个部分,共34篇文字(包括2篇访谈),由远及近地对网络文学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透析,不仅深具学理价值,而且兼有史料价值。阅读这些文字,一再让我体会到前辈学人的胸襟、视野、识见以及自我更新的勇气与良苦用心。

        作为在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批评领域浸淫多年的权威学者,白烨对网络文学的观察始终是立足于传统文学的,在后者中生成的价值观念与审美趣味无疑从整体上影响了他对网络文学的判断。纵观本书中的文字,他始终是从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关系与比较中来思考网络文学的。从传统文学看网络文学,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从精英/高雅视角看大众与通俗,或曰是从精细看粗放。用所谓的“文学性”的尺子去衡量网络文学,免不了会产生一些负面的看法。而白烨最令人敬佩的地方之一在于他并不抱定一个看法不放,并不因最初的负面印象而试图相对省事地用既有的观点裁剪文学事实,而是能做到思想向生动的文学实践开放,并不断根据事实调整自己的观点,从而保持了思想的活力。尽管在一开始他也认为网络文学等大众文学“非文学的因素很大”,但也并没有像一些学者那样,急于将其全盘否定,而是一直坚持平心静气论网络文学,辩证地看待“写作的‘自我’,发表的‘自由’”这一网络文学的“长处与短处”,并能客观公允地评价网络文学作品的好与坏。此后,白烨一直活跃在网络文学现场,他几乎参与了所有的网络文学大事件,如“榕树下”举办的“首届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大奖评选”等,而随着对网络文学观察的深入,在影响网络文学发展的同时,丰富的网络文学实践又反过来修订着他的看法,使其对网络文学的评价越发正面与全面,此时的白烨已经认识到“网络文学与网络文化在努力形成自己的语言与语系、自己的文脉与文法的迹象,也在不断地显露”。在本书的后记中,白烨总结说,“我对于网络文学的观感与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犹疑到宽容,再到重视的过程”,正是对这种转变的夫子自道。这也体现了一个文学史家不坚持论从史出、不断拓展文学视野与文学观念的专业素养。

        白烨之所以能够向网络文学开放,一是学术旨趣使然,他一向关注文坛的新变化,从1999年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开始,就参与主持《中国文学研究年鉴》《中国文坛纪事》和《中国文情报告》等项目的编撰工作,与与时俱进的文坛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也是最早观察与思考“80后”作家作品的重要批评家。第二,白烨不仅是当代文学的研究者与评论者,而且还作为重要的文学出版人,深度参与文学现场,活跃在文坛第一线。很多文学史现象,包括网络文学诞生以后的一些大事件,都有白烨的身影。

        此外还与白烨对文学批评作用的高度重视有关,他多次强调“批评家需要增强社会责任心,增强历史使命感,并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审美高端的感知,观察现状,洞悉走势,仗义执言,激浊扬清”。这里面包含着两重背景,一是新世纪的文学批评主要围绕着传统的精英文学——也即白烨所说的“以文学期刊为主导的传统文学”——开展,甚至把自己封闭于其中。二是文坛已经分化成了“文摊”,各种“文学”层出不穷,传统精英文学不再一家独大,商业的、通俗的、大众的文学形态(包括网络文学等新媒体文学)又逐渐势大,而这些又和更年轻一代作者的成长相关联。这两种情况带来的一个后果是,批评跟不上“文摊化”了的文坛,彼此“游离”。而在白烨看来,“文摊”又亟需文学批评的引导。“文摊”的存在是发展使然,有其合理性,但其纷繁复杂、泥沙俱下的现状又不能坐视不理,文学批评能激浊扬清,肯定应肯定的,否定应否定的,发扬该发扬的,其他的手段或主体,如行政命令、媒体等,都不如文学批评来得恰当与正当。这就意味着,文学批评要开放自身,去迎接新的挑战,从而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毋庸讳言,从本书的全部文字以及上述的分析中,我们也能感受到白烨在网络文学研究上的过渡性,没有这种过渡,网络文学的批评与研究无法打开局面,更无法向前推进。白烨在本书中多次提到与新媒体文学/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相比,研究与批评工作还显得缺乏与相对滞后,经过这些年的努力,这样的状况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善,网络文学批评与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并且名家辈出,所以才会有这套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名家论丛。这种新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白烨以及如白烨这样的学者长期不懈的努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