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三

    十二年磨一剑:新译再版一本学术书的职业坚守

    谷雨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3月15日   14 版)

        ■谷雨

        《权利、合作与福利的经济学(新译版)》([英]罗伯特·萨格登著,方钦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出版后,被我的朋友、《单读》“单向空间”编辑总监罗丹妮发现,完全是个“意外”。我们很久没有见面了,但是,因为这本书,我们以特别的方式“重逢”,不能不说是一场奇遇。

        她在编辑新书《贫穷的质感:英国当代社会观察》过程中,发现“道德”这个伦理学概念在那本书中多次出现,比如,穷人普遍承受着某种来自社会的道德责难,人们在讨论贫穷的根源时,“被谴责的往往不是那些巨型养鸡场、患巨人症的超市或者赚得脑满肠肥的地产业和金融赌场,而是‘不懂节制,有绿色鸡蛋不吃,偏要吃速成鸡蛋的穷人’”。丹妮对此充满疑惑,“道德”这个词是怎么跟经济学议题、跟制度建设搭上关系的?道德跟福利社会的关系又是什么?

        带着这样的问题,她在搜索引擎上检索关键词,不知怎么,就链接到了《权利、合作与福利的经济学(新译版)》。她先被这本书内容简介部分长达800字、共七条的“新译版更新说明”震惊了。

        再一查,有一篇这本书的编辑写的书评,署名“谷雨”。她打来电话询问,开始了追问:这书有这么重要吗?值得花十几年的工夫、耗费这么大工作量再出一个修订版?译者修订自己的旧译用了十年;你作为编辑,改稿子又用两年,你们不担心这些内容已经过时了吗?你们真的确信这本写于1986年的书有十足的重要性被今天的读者重新阅读?当年什么契机出的第一版?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儿再版一本基础销量不高、又相对小众的学术书?译者为什么花了十年时间修订译本?一本平装书为什么要做裸脊?会不会赔钱啊?……

        事后丹妮跟我说,我给她的回答让她动容。这也促成了我写下这篇编辑手记。希望分享我的心得给更多同行、读者,希望更多人可以注意到如我这样沉默的编辑们,用十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打磨一本书、一套书,那些书可能没那么多被曝光宣传的机会,却成为我们理解一个学科、一个议题的基石。希望读者们能理解图书编辑工作背后的价值。

        十二年为一本旧书出新版

        作为学术专著,值得花费如此时间和精力去谋划出版新版?

        现代社会,道德似乎更多地被“绑架”用于各种表达语境中,以承载表达者的某种特定表达目的。也就是,本书作者想极力探讨澄清一个事实:人类行为的动机。

        其实,我们并没有被要求以这样的角度去思考(从某种普遍意义上来说)善是什么;我们也没有被去要求思考,如果我们都去遵循并非我们实际所遵循的社会惯例,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些问题,就是《权利、合作与福利的经济学》一书作者萨格登教授透过极度克制和理性的文字,要求我们“要想一想”的问题。

        《权利、合作与福利的经济学》第一版成书于1986年。在书中,作者萨格登教授第一次尝试将社会秩序和道德(即本书讨论两个关键问题)作为惯例来理解。在本书于1986年出版时,书中使用的理论方法,实际上还未在社会科学中尝试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后来才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关注和使用,即现在我们熟悉的“演化博弈论”的主要理论支撑,博弈论制度分析的理论源泉。《权利、合作与福利的经济学》一经出版,在当时的西方学术界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经济学家、政治理论家和哲学家。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些在当时非常前沿的理论,才引起了我国具前瞻性学术眼界的学者的关注,并引介到国内。

        最近十几年中,对于演化博弈论的兴趣成为学术界的一股浪潮,同时出现了对于理性主义的反感,反感将理性主义变成经济学理论、社会选择理论和博弈论的特征,认为社会秩序基于惯例的思想,以及认为惯例的出现和维持能够用演化形式的博弈理论来阐释的思想,如今已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但是,本书作者在书中所使用的推理方法,与大多数近来的演化博弈论作品有着显著的不同,并且更激进地倾向于自然主义。这足以说明,《权利、合作与福利的经济学》一书虽然小众,但其重要性却毋庸置疑。用萨格登教授自己的话说:

        我不得不说,在英语读者中,这本书有些像是一件适销对路的产品。从哲学领域到社会科学领域,形成了一群仰慕本书的读者,但是这个群体仍然很小;这个圈子中的大多数成员反而是在他们各自正统学科领域之外的知识界占据了一席之地。我愿意认为,这部分是由于这本书在使用演化模型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当第一版于1986年出版时,认为演化生物学的方法或许能够应用于社会科学,这样的想法几乎是闻所未闻:(在当时)没有人会预料到,演化博弈论将成为经济学的常规方法。

        本书的英文版第二版修订版完成于2005年。

        英文版两个版本的中文版译者是方钦。当年,作为策划编辑,当我诚邀方钦参与第一版翻译工作的时候,他欣然接受,完全是因为这是国内第一次有出版方关注到经济学领域的博弈论问题及其理论支撑的讨论。遗憾的是,当时这本书第一版译稿还没完成,我就工作变动到另外一家出版社工作。所以这本第一版的编辑工作并非由我完成,中间出现了一些问题,作为策划编辑,我心里留下很多遗憾。中文版第一版翻译出版后,用方钦的话说,因为当时的自己刚刚博士毕业,急于完成人生的下半段规划,并未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导致书稿在翻译过程中留下了很多“遗憾”,这些遗憾,对于如本书一般如此重要的学术著作来说,是不可容忍的。

        不要再留遗憾

        因为对第一版译本有着共同的遗憾,这些年来我和译者都想要出一个修订版。于是在本书英文版的修订版于2005年出版后,译者即开始谋划重译,他用了十年来重新翻译。而我作为编辑,花了两年时间逐字逐句核对了三遍。我们共同的心愿是,这样修订的机会不要再留遗憾。

        这期间,译者与萨格登教授保持着书信往来,两个人以译介本书为契机,对相关领域的关键性问题展开了为期近十年的讨论。在不间断沟通、探讨过程中,方钦与萨格登教授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萨格登教授每年都会给方钦寄来圣诞贺卡。这对“忘年交”十多年的学术探讨和你来我往,换来的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中文新译本。

        译者对旧译全文做了重新审校,全书篇幅90%左右的语句或多或少都进行了删改。新译版的最大改进应该是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的改善,译者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后,能够忘记译者,直接与作者进行对话。

        对于一本“纯理论书”我们如此坚持,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了此类基础性理论和探讨对于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性。萨格登教授使用的理论方法,是之后大热于理论界的“演化博弈论”的主要理论支撑,所讨论的问题,具有前瞻性,对后期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书中的议题“社会秩序和道德”,就是博弈论制度分析的理论源泉。

        必要的“缓慢”

        也是不合时宜的坚守

        有人会说:做这类书,耗时十几年,投资回报率不高啊!没错,我们是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学术书的出版意义,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证明。传统出版,本身就是以一种相对缓慢的节奏,试图给出有别于“此时此地”的即时性答案,而是以更具启发性和批判性的方式来回应当下;它呈现给读者的是提出问题的方式、解答问题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个邀请读者参与其中、稍显缓慢的思维实验,需要读者的接受、认可、消化、理解,最后化为己用。这个从阅读到应用的过程,是漫长的,但这个过程是必要的,是需要付出时间的投入才能有所获得。

        这不合时宜的“缓慢”恰恰是传统出版人要坚持的,出这样的书,是我们应当做的工作。一本学术书的真正价值、意义,往往要再过十年二十年去看——2022年的我们会猛然发现,这部写于1986年的旧作,竟为读者理解今天中国社会的现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提供了颇具启发的视角。

        超越专业领域的思想对话

        《权利、合作与福利的经济学》,其实是我们策划的“社会制度研究的哲学基础论丛”的一本。丛书书目的择取,聚焦于塑造当前社会制度研究理论基础的重要著作,以引进译丛为主,同时适当地选取国内学人的前沿理论著作。

        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以来,经济学发展的250年间,人类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从诞生之日起,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就备受质疑和批判,但仍然阻挡不了其迅速崛起。1800年到1850年,一门曾经被欧洲各著名高校拒之门外的粗鄙之学,不仅登堂入室,在学界和公共舆论间广泛传播,最终还一跃成为诸大学争先恐后、竞相设立的显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学是“现代世界之子”。经济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绩,在于它大量汲取了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理论成果,并同工业革命之后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现实相结合。特别就时下盛行的博弈论制度分析而言,无论是博弈论工具,还是惯例演化思想,实际上均源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哲学和社会科学界对于人类选择行为、语言本质以及社会运作机制三者之间互动机制的深层次反思和探讨。其间涌现出了一大批独树一帜、思想深邃、影响深远的前沿学术论著。这些著作的共同特点,就是跨越了学科之间的藩篱,在哲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以及其他诸学科领域之间任意驰骋,关注相似的现象,商榷相似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展开超越专业研究领域的思想对话。

        这些思维缜密、逻辑严谨同时又极富想象力的前沿理论探索,从根本上拓宽了当代学术研究的视野,改变了我们对于人类自身以及这个世界的认识。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时下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密的学术圈来说,要理解并吸收这些前沿研究提供的理论给养,殊为不易。许多学者倾向于选择其中一两样技术工具加以利用,而对于更为重要的思想体系的借鉴,却大大地忽视了。

        这对于经济学科的发展而言,是致命的问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门学科倘若无视其基础理论的创新,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一切技术性的分析,必须建立在与其相适应的理论基础之上,而不是相反,这样的研究才具备现实解释力。经济学如果要成为一门科学,或者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从事的是科学研究,那么也必须如此。我们应当再度重视经济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

        这次推出的丛书,旨在译介国外优秀的社会制度理论研究著作,特别是国际哲学界在近几十年内出版的一批思想深刻、主题新颖且影响广泛的社会制度理论研究论著。待时机成熟之后,再适当推介国内优秀学者的相关研究著作。我们希望将这套丛书做成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把已有的和新近出现的世界各国学术界真正有思想的社会制度理论探索著作和菁华引介到国内,从而期盼未来中国学术思想界也能与世界同行们同步思考,并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和变迁提供思想资源,奠定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储备。

        我们希望,通过引进这套丛书,能够对当下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