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3月01日 星期三

    何不让“方言童谣”走近孩子

    郭元鹏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3月01日   19 版)

        【看法】  

        “奶奶们来讲故事了,月光光,海光光,担担水,洗学堂……”“鱼公鸟,背驼驼,一下飞到益阳河……”湖南娄底市新化县水车镇吉寨村,7位平均年龄66岁的乡村奶奶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自己用家乡方言吟唱的童谣,质朴的声音与朗朗上口的歌词,唤起了无数网友的童年回忆。(2月14日《太原晚报》)

        “即使听不懂,也觉得好亲切。”这是许多网友的真挚留言。视频中的奶奶们,背景是最质朴的田间地头,主角是7位乡村奶奶,唱的是口口相传的无名童谣。7位奶奶穿着家居服,站在村庄中,一人一句地传唱着童谣。为奶奶们拍摄视频的是邹波,也是奶奶中年纪最小的罗小华的儿子。

        这7位乡村奶奶,因为“方言童谣”而在网络上走红。乡村奶奶们传唱的“方言童谣”都是没有名字的童谣,经过口口相传,被乡村奶奶们用最质朴的歌声唱响网络。到目前为止,“乡村奶奶”已经发布了46个作品,获赞无数,也收获了不少热爱童谣的粉丝。奶奶们走红网络后,很多网友都表示视频中的童谣唤起了自己儿时的回忆,纷纷留言:“感觉外婆就在我身边,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唱歌哄我入睡……”

        我们为这些“乡村奶奶”的文化传承而感动,正是她们的走进网络,才让我们认识了这些“方言童谣”,不管是哪儿的人,即便是听不懂,也有亲切感,仿佛把我们带回了幸福的童年时光。但是,将“方言童谣”留下来,却不能只靠这些势单力薄的“乡村奶奶”。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是“方言童谣”伴着长大的,而不知从何时起,“方言童谣”的传承声音越来越低,到了如今竟然“听不到了”。

        “方言童谣”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传统的,也应该是现代的,其不能只“属于过去”“属于历史”,还应该“属于时代”“属于未来”。“方言童谣”是一种历史的记忆,我们需要将这些历史的记忆保留下来,其最大的意义不仅在于历史的记录、文化的延续,更在于我们不能丢失了老祖宗留下的瑰宝。从“方言童谣”的内容里,我们可以了解一段历史,了解一个时代。这是最珍贵的文化。

        “方言童谣”中不仅包含着历史文化,还包含有方言文化。方言也是我们的瑰宝。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方言在流逝,以至于一些方言被收录在了历史博物馆里。其实,地方话和普通话不是天敌,而应该是可以和谐共生的。想起几年前贵州贵阳一家学校举办的“方言考试”,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方言知识,当时还引起了轩然大波。文化传承,需要我们留住文化、留住传统,这也是文化自信。

        别让“方言童谣”成为遥远的记忆,要让“方言童谣”在新时代摇曳,何不让“方言童谣”走近孩子身边?

        江苏省徐州市 郭元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