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烈
葛继宏的《创新力:中国媒体人的文化实践》是一部以其个人媒体文化实践案例带动的专业著述,也是融化了自我生命印记的回想录、叙事诗;是一个人的当代文化传媒实践史,也是值得我们共同重温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历史场景——都说纪录片也要讲故事,那么《创新力》无疑是有故事的实践理论之旅,葛继宏把这部学理性的作品写得有声有色,甚是动人。
故事,确实是评价和形容《创新力》的第一个关键词。我看它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葛继宏的故事人生,二是葛继宏的故事意识。
无论书中的夫子自道,还是专家业界对他的评价,常有关于葛继宏出生淳安乡村、无背景、非学院派出身等信息,他当年凭着高中毕业前夕一次杭州艺术节自导自演的小品获了奖,鼓起离开浙西山区、独自到省会闯荡的决心。就是这样一位文艺青年,从为聋哑少年策划“爱的夏令营”开始,率先用“三方通话”技术设计了电台节目《名人热线》,独立制片品牌电视访谈节目《名人名家》,组织了“大学生采访中国将军”,促成了多次小记者赴港采访名人团,以及与冰心、严济慈、金庸、林青霞、刘德华、胡慧中、张艺谋、陈凯歌、蔡志忠等构成了一段段动人的交谊即媒体文化实践个案;而今,写作此书的他则以博士、教授、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研究院院长的定位捏合着理论与实践,案例分析的同时与我们谈谈布尔迪厄、雷蒙·威廉斯。所以说,葛继宏是个有故事的人,他的人生自有传奇,而如此将个人故事和公共生活打通的写法,是他有意为之的“故事意识”。
实践,我愿意把它作为评价和形容《创新力》的第二个关键词。葛继宏是个地道的实践者,一个文化的传媒实践者和传媒的文化实践者,这样保证了他的实践始终可以回向为“活的”学问。他书中每个阶段的代表性媒体文化实践案例都是遇到时代新技术、新趋势、新机遇、新环境所提出的自我任务,当他人考虑的是小环境的得失进退时,他却每每被大环境的可能性——问题的发生、问题的解决这样的任务逻辑吸引,主动介入、激情满满、“不按常理出牌”,从而形成了一套实践的人生哲学、实践的媒体文化理念、实践引领的自我发展和教书育人的路径。
也许是新闻传媒必须由实践伦理指引,他的这些经历和性格特征“侥幸”地逃过了像文学学科那样过于书斋化的传统壁垒,在传媒类型的高校尚能独树一帜、左右逢源。也正因此,葛继宏式的三十余年实践所诞生的思想和理论,反被我看好,以为这是治疗我们当下文科过度书斋化、纯理论化、文献计量学化评价的一方药石。
创新,是葛继宏自己提供的评价和形容该书的又一关键词。书的封面上引了他几句话:“有拼劲,有自信,有思考,有展望”,“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创新实践永不止步”。作为一个浙江同行,我自然而然会联想到一直来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自比“弄潮儿”形象的浙江人的“浙江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书中的一次次所谓“创新”,都是在旁人以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方,他借助创意思维和社交思维使之“柳暗花明”;又或者是别人做来比较平常的活动,他通过整合资源、找出角度瞬间转化为上接天线、下连地气的极富媒体价值的事件。书中葛继宏对自我经验有很好的总结:“我一直认为,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做喝头口水的人。一件事情,如果90%的人都看好或是认同,那我再去做就没有意义了。正是那些大家觉都不看好、都觉得‘不可能’的事,往往暗藏机遇和优势。伟大的事情,一定是大部分人不看好,而小部分人仍然坚持为之奋斗的,这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闪烁着光耀的精神力量。”所以说,创新本身肯定有方法、有角度,但创新更是精神意志和思想力的事情,其核心还是人。人需要知识启蒙,也需要生活启蒙,王阳明讲“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葛继宏的《创新力》是外在学理、内在人生的一部书,所谓的案例分析、一众国内各大新闻传媒学院专家的点评,究其实质还是他的人生之书,即一个成功的传媒文化实践者如何磨炼于事的修行录。
价值,这是《创新力》带给我的最后一个关键词。无论案例中的谋划如何突破瓶颈、创造故事,中间流露了多少人情人脉运用的细节,但葛继宏始终坚持所策划执行之项目的社会价值、公共价值、国家价值、普适价值,我以为这是他成功的关捩点。禅宗所谓“正道直行”,创新创意是常常要在曲中求的,所谓别取蹊径,但价值观的正能量保证了事业本身实际上是“直行”的。葛继宏很早就认识到传媒文化活动要关注弱势群体,坚守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要为社会和民众做有益的事,书中浙大韦路教授概括道:葛继宏的传媒文化实践是在主题重大、形式新颖、内容有趣、资源丰富的同时吻合着“理念向善”的。事实上,也只有理念向善的价值关怀才能够让创新不变味、创意有所归、人脉常汇聚。
读《创新力》,虽是一部有关传媒人文化实践案例的专书,但能见人、能见自己,也能见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在这位传媒人身上的当代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