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铁豪
最新出版的传记作品《萤火成炬》讲述了我国现代数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苏步青丰富多彩、颠沛起伏的人生历程,展现了苏老一以贯之的爱国热忱、高潮迭起的学术探求、感人肺腑的人格魅力以及诗书交融的精神境界。
前半生,苏步青给了“自己”。
年幼时,身为家中次子的苏步青,即背负起了繁重的农事——只为供显露出读书才能的哥哥苏步皋读书。而后,苏步青因着对知识的渴望和文学的天赋,迫使父亲以“半工半读”的模式将其送入私塾。
父亲教育道,“若不好好读书,即拿锄头种田”。
父亲的话,苏步青铭记于心。他以优异的成绩从高小毕业后,来到省十中。但尽管拥有文学之天赋,却在老师的鄙夷之中埋没,于是他逃课厌学,名次落后,心灰意冷。所幸,这时,他遇到了人生的贵人杨霁朝。在杨霁朝先生的影响下,苏步青发现了数学之魅力。
那时,在维新变法的背景之下,留学成了热潮。苏步青登上远航之船。在留学期间,他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并获得了属于中国的第二个理学博士学位。何等有幸,他又遇一“藤野先生”般的贵人林鹤一,迈入微分几何的研究,这才有了后来“苏步青锥面”被发现。
“犹记当时停泊处,少年负笈梦荣华。”多年后,当他遥望此段韶华,依旧难忘。
生命辗转进入后半程,他的人生,一半给了“青年与学生”,另一半给了“民族与国家”。
他是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不发讲义,不看笔记,讲课深入人心,学生们都很享受。
“文化大革命”期间,美国纯粹和应用数学家来华,参访了复旦大学数学系。他们展示了数学与科技结合之高深造诣,也使苏步青醒悟过来:“中国学子学数学,只浮于表面,精于理论,这是远远不够的! 数学应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已是古稀老人的苏步青决心重塑自我的工作。他亲临工厂,同造船厂的工人一起吃住,寻找最佳的参数曲线与其光顺方法——一个又一个巧思都化作了一本厚实的笔记本。苏步青为造船厂的经济带来震撼的提升。
“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他以萤火微茫,引燃熊熊烈火。
在《萤火成炬》中,读者可以看到一张又一张清晰的插图,有些是人物肖像,有些是建筑旧址和遗迹,有些则是残留的资料与手稿。透过照片,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名数学家的自信与朝气,也能够体会一名教师的一丝不苟与专注,还可以感受到时代变革的气息。
而作者大量引用传主原话和他人的看法,能够让我们直观地捕捉到往日的细节与传主的情感。例如讲到苏步青初次前往县城上学,书中引用了其对于眼前事物的感受:“我拎着一个小包,爬上一条长岭时,我已是满头大汗……我体会到从未感受过的艰苦……”字里行间,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激动,却也有对于路途漫长的怨闷。另外作者引用了他人之语来表现传主的形象,例如苏步青的学生李大潜,“他主动提出利用会议的休假日带我游北海公园,为我送行……非常激动,彻夜难眠……”一个和蔼可亲体恤学子的师者形象跃然纸上。
所谓成炬的火光,便在我们的阅读中,缓缓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