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2月01日 星期三

    岩画为媒,开启东北亚学术合作新时代

    李珍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2月01日   13 版)

        西伯利亚与黑龙江流域岩画,作为广袤的欧亚内陆草原东段古代岩画艺术长链中的一环,见证了草原丝路文明的历史演化进程。由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A. P. 扎比亚科教授与中国考古学者王健霖、王禹浪合著的《西伯利亚与黑龙江流域岩画》(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以下简称《岩画》),研究范围全面、系统,视角新颖、广博,调查细致、深入,堪称东北亚区域岩画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当今东北亚学术合作的典范性成果。

        打破疆界,全景式展现东北亚岩画的整体风貌

        长期以来,西伯利亚岩画一直以前苏联和俄罗斯学者的研究为主。我国学者对西伯利亚岩画的研究屈指可数,且比较分散。1974年和1975年秋天,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振才在鄂温克猎人的指引下,先后在黑龙江支流的交唠呵道山崖和额尔古纳河支流阿娘尼河旁的崖壁上发现两处岩画,揭开了黑龙江流域岩画研究的序幕。此后,王禹浪、盖山林、董万崙、李秀莲、李福顺、陶刚、张喜荣、陈兆复、庄鸿雁等学者先后投入该领域的研究。

        但不无遗憾的是,19世纪末期,在岩画被广泛发现并掀起研究热潮的百余年间,国际学术界却鲜有将西伯利亚与黑龙江流域岩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由于地理和历史概念的束缚,多数岩画研究都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或者某一特定类型。《岩画》一书开时代之先,立足“一带一路”视域下东北亚的历史和未来,首次打破地理学意义上的国家疆界,以博古纳今、放眼全球的视野,从文明演变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史前文化现象,对东北亚数以百计的岩画遗址做了一次全景式的扫描与审视。

        作为亚欧大陆东北部早期各民族文化高度发达的鲜活证据,本书对每处重要的岩画遗址均配有考古现场图,必要的还附有利用现代科技制作的复原图,以帮助这些封存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艺术奇迹,跨越时间长河的洗礼和千山万水的阻隔,从原始森林和人迹罕至的山间湖畔,走入现代人的研究视野,使我们更直观地领略、欣赏和探寻先民的日常生活轨迹以及文化信仰。

        抽丝剥茧,主题式揭示东北亚文明的历史变迁

        《岩画》通过对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俄罗斯远东地区及黑龙江流域岩画的分区域梳理,从构图主题、制作技法及表现风格进行多角度阐释,缀齐了该领域繁杂琐碎的研究碎片,廓清了东北亚区域岩画研究的主题脉络:西伯利亚和黑龙江流域是孕育东北亚远古文明的摇篮,是早期人类繁衍栖息之地,岩画集群的研究对确立整个东北亚的文明起源问题意义非凡。

        1897年,美国学者伯斯赫德·劳夫(Berthold Laufer)在黑龙江下游 的西卡齐—阿良村(Saka⁃cha-Olen)发现了一处假面岩画遗址。1947年,美国考古学家罗伯特·海瑟(Robert Heizer)调查了位于阿拉斯加的北美洲第一个假面岩画遗址。1968年,前苏联学者E.A. 奥克拉德尼科娃在她出版的《亚洲与美洲的神秘假面》一书中通过大量实例推测:西卡奇—阿良假面与美国阿拉斯加的假面岩画存在高度相似。

        本书作者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敲刻在阿穆尔河(黑龙江)下游岩石上的图像,与中国东北岩画也具有相似特点。这些假面具有相似的内容、作画技法及风格,因此很可能具有一致的内涵。而在世界其他岩画遗存地区,该类假面岩画鲜有发现。至此,属于一个文明集群的东北亚岩画被串联起来,其存在的诸多共性特征反映出东北亚各民族生活中的诸多共同历史与文化进程。通过这些数量巨大、相距万里却遥相辉映的假面岩画,一次发生在距今四千年前后、持续千年之久的环太平洋迁徙之旅也愈加清晰。

        立足史实,开放式引领东北亚研究的学术前沿

        基于田野调查的大量史实,《岩画》指出:中国东北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在东亚与中亚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与民族形成分布区。

        这些史实中不乏石破天惊的新成果,比如阿尔哈拉岩画的发现。2003年,作者组织的考察队发现并记录了用赭石与黑色颜料(墨汁)绘制的文字类型的字素。该字素在亚欧大陆岩画中极为罕见,后被爱新觉罗·乌拉熙春教授破译,证实为女真文字。作为在俄罗斯境内首次发现的金朝时期女真文字,该发现反映了金朝时期女真人的迁徙史及其文化在东北亚毗邻地区传播发展的现象,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此外,《岩画》的作者主动将各种疑点、悬而未决的难点逐一点明,如在岩画比较研究中的断代难题,以及在中国古代文献和国际学术界出现的东胡、肃慎、挹娄等民族的族属和地理分布问题等,实际上是为未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指引和方向——因为恰恰是这些争议焦点和遗留问题,构成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前沿。

        多语并行,交互式推进东北亚文化的国际表达

        历史学家翦伯赞有过一句精彩论述:假如呼伦贝尔草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闹市,那么大兴安岭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幽静的后院。黑龙江流域岩画就集中于这个历史的后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岩画》收录的仅作者实地勘探证实的该区域岩画遗址就多达13处,除前文提及的交唠呵道和阿娘尼,还先后发掘了鹿鸣山、嘎仙洞、天书岭、神指峰、龙头山、神仙洞、独秀峰等众多遗址。

        作为中俄学者通力合作的结晶,《岩画》的前身之一为《中国东北岩画》,最早以俄语版于2015年在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出版社推出。近日除了补充新的研究内容,更重新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在中国大陆出版。该区域岩画研究以三种国际主流学术语言的形式系统发布,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意义不言而喻。

        不仅如此,因为综合了西伯利亚岩画的研究内容,本书在客观上已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直接将东北亚岩画作为一个整体文化概念推出,属于东北亚史前文化在国际学术领域的首次集中亮相。可以预见,这必将引起国际岩画研究界的瞩目与热议。这是中国学术进行国际化表达的一种积极尝试。我们期待未来这种学术合作能继续枝繁叶茂,在世界主流学术舞台上大放异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