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
杂 志 |
分类力荐
【历史】 本书讲述从汉代张骞“凿空”到蒙元时期马可·波罗来华的丝绸之路的历史。荣新江先生多年来奋战在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前沿,在丝路历史研究方面成果累累,而本书最大的特色正在于除了介绍一般性的知识之外,“更多地把自己若干年来研究中外关系史的一些收获融入其中”,因此,我们在本书中读到绝不只一般性介绍或二手转述,更多是作者对沉潜多年、确有心得的若干问题的阐述。诸如祆教、景教、摩尼教如何入华,四大发明怎样西传,中国与波斯、粟特等伊朗文明的交流有多密切……本书都有新鲜、权威的论述。因此,这是一本具有学术前沿性的普及读物,可供专业读者学习和参考,一般读者也可藉此更新自己关于丝路历史的知识,增进对文明交流之意义的理解。 |
【军事史】 人类发展的历史即为一部战争的历史。人们为何会卷入致命且极具毁坏性的争斗行为?争斗究竟是源于人类天性,还是一种晚近的文化发明?人与人为战是在农业、国家和文明出现后才出现的吗?这三者与此后人类历史上更多的重大突破是如何受到了战争的影响,以及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战争?战争怎样才能被消灭?它现在已经处于衰落过程中了吗?……这很多问题,迄无定论。本书是作者“花费毕生精力研究战争的最终成果”,它综合运用从动物行为学到进化论、从人类学到考古学、从历史学到政治科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从狩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战争的历史作了梳理,对战争的一般性理论颇多思考,最后,关于未来,它给出了不无乐观但也饱含忧虑的展望。 |
【书信集】 纳博科夫是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埃德蒙·威尔逊是与之同时代、曾任美国《名利场》《新共和》杂志编辑、《纽约客》评论主笔的知名评论家,二人是在文学、思想等方面极有默契的挚友,亦有针锋相对的分歧,本书收入他们在1940年至1971年间的通信,呈现了他们的文学审美、思想见地、写作感悟,以及鲜明个性与犀利观点。本书编者秉持严谨的编选原则,对该书初版(1979年)后陆续被披露、发布的纳博科夫、埃德蒙·威尔逊往来信件进行增补,努力考订每封信件的准确书写时间,更正原信中的拼写谬误、疏漏,等等。威尔逊去世后,纳博科夫曾在信中谈到对出版这些书信的看法,“重温这些属于我们通信初期光芒四射时代的交流,是多么痛苦”,其中心境耐人寻味。 |
【传记】 作为从影五十多年仍保持充沛创作力、极富人文风格与作者性的世界级电影导演,伍迪·艾伦其人其作不缺乏研究者与论述专著,本书则出自他本人之手,不分章节、没有目录,气质上与其对白频密的电影如出一辙。在书中,耄耋之年的他回顾了贫穷、有趣、自由的童年,谈到很早就萌生的艺术感觉和创作欲望、并非一帆风顺的成长与求学之路,如何进入戏剧、电影界以及成为编剧、导演、演员后的从影经历。其中对合作过的影人特别是演员们、幕后往事的回忆,尤为生动、坦率。他以强烈的表达欲、幽默感讲述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电影生涯,对私人生活和情感经历也不讳言。如同他的电影作品不乏争议性一样,作为一本传记的主人公,他也有着艺术和人性的多面性,而这本自传,是一次难得的自我剖析、辩白。 |
【杂文集】 在这部杂文集中,近年侧重小说创作且佳作频出的作家双雪涛以诚恳的姿态,简洁、准确的笔触,道出自己是如何从一位怀揣文学梦想、未经专门写作训练、对生活保持敏锐观察、勤于思考而不乏天赋的文学爱好者成为风格独特、颇受评论家与读者认同的专业写作者的。书中文章分别围绕着小说创作的心得、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十年写作甘苦(具体到一些作品的创作谈)等展开,“我唯一能做的,可能就是使用自己这点手艺把这些痛苦,某些记忆,某些失去变成某种能读的东西,留下一点心灵的轨迹”,他的这番心声贯穿全书,这些文章保持了他在小说中的语感,形式上更自由,更个人化,乐于分享经验,不回避问题,呈现了作者在写作上的清醒、自信,以及对文学的虔敬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