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1月图书推荐榜
(详见9版)
手稿文献的五重价值
2022年11月7日,华东师范大学手稿馆正式启动。同日,“积健为雄——华东师范大学学人手稿文献展”开幕。展览展出吕思勉、钟泰、苏渊雷、陈伯海、刘永翔、赵丽宏、童世骏等现当代著名学者作家的诗稿、书信、文稿、日记、论著等各类手稿,受到广泛关注。 在现代信息社会,传统的书写活动已日趋减少,计算机和手机的普及使用仍然在不断加剧“手稿的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手稿的价值需要进一步认识,手稿的收集、保护和研究亟待加强。
(详见6版)
《时事新报》上的陈子展佚文
既是名教授和文史学家,也是知名度很高的多产作家,可惜陈子展的许多作品(尤其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几乎没有编集成册。从《青光》到《新上海》,陈子展与《时事新报》副刊的因缘前后维持了近十三年,发表的文章至少有七十余篇,其中大多未被研究者提及。兹就本人在《时事新报》上所见陈子展佚文在此辑述。这些佚作即是有力的明证,希望能够有助于陈子展研究的深入。
(详见14版)
“中国红”的由来
民间喜好红色,往往突破官府清规戒律的束缚。如明清之际顾炎武的《日知录·冠服》引《内邱县志》,“先年,妇人非受封不敢戴梁冠,披红袍,系拖带,今富者皆服之。”红色发展成中国人心目中最美的色彩,美好的女子称“红颜”,美好的乃至革命的事物大都用红色来代称。虽然汉之后的各个王朝都根据五行学说崇尚不同的颜色,如魏尚青,晋尚白,隋尚黑,唐尚黄……唐以后明黄色还成为了皇家专用,但红色,却牢不可变地成为了中国人民最喜爱和最多使用的颜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代表色。
(详见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