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居住的城市,有一习俗颇好。祝寿当日,出席寿宴之宾朋,均要为寿星“添寿”,从自己的面碗中,挑出一根最长者,奉献给寿星。若所奉面条不够长,则显得诚意不够。
尽管我的老家兴化没有这样的习俗,然,入乡随俗。这二十多年来,我倒是坚持将这一习俗引入了自己“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添寿,小小举动,易行,让人心生温暖,何乐而不为?!
“冬至馄饨夏至面”之习俗,几乎遍及华夏。清代一位叫潘荣陛的北京人,在他那部记述北京风物志的专著《帝京岁时纪胜》中这样说:“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冬至这一天,有贺冬、祭祀、迎神、辟邪等礼仪。
而夏至,这一天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过了这一天,白天渐短,黑夜渐长。《帝京岁时纪胜》中亦有记载:“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时至今日,盛夏时节,我们还是会在面馆里,抑或是在家中,吃上一碗凉拌面。
面条,虽为一小小面食,其蕴涵之丰富,变化之无穷,真令人叹为观止。
面条,因其加工之法不同,形成种类亦不相同。与之相适应的烹制方式,亦有所不同。在我的印象里,几乎每一地,都有一款属于当地的特色面点。
和好的面粉,或压、擀、抻,或搓、拉、捏,之后制作成形,或窄或宽,或扁或圆,或长条或片状,最后经煮、炒、烩、炸,而成为一种风味面食。其花式品种甚是繁多,叫人眼花缭乱,真有点儿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的感觉。如果没有当地人的指点,一时还真的难以选择。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里下河泰州一带,人们大多喜欢的是鱼汤面。近年来,地方主政者大力推介泰州早茶,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设立泰州早茶店。这泰州早茶当中,鱼汤面乃重要特色之一,堪称泰州早茶中的名角儿。
说起这鱼汤面,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矣。相传为一位被赶出皇宫的御膳厨师所烹制推广。
有那么一天,当地一面馆老板,发现街上多了个卖面条的小摊子。多年经营让面馆老板养成了博采众长之习惯,于是便买了一碗小摊上的面条。明眼人都知道,这面馆老板之所为,当然不是为了果腹。
面馆老板望着面碗里浓稠乳白的面汤,没多会儿功夫,就结了一层薄膜。他赶紧尝了一口,顿时鲜香盈口。这小小面摊上的面条,竟把自己店里的掌勺大师傅甩出了十八条大街,摊主究竟是何方高人?!
面馆老板心里一咯噔,便与摊主攀谈起来。其结果不言自明,当然是面馆老板高薪聘请流落民间的皇宫御厨来店中掌厨。从此,用御厨亲手熬制的鱼汤下的面条——鱼汤面,一传十,十传百,四乡八镇,远近皆知。面馆老板的面馆,用现在的流行说法,一时间成了当地的“网红打卡地”。
众所周知,面汤是面条味道好坏之关键。一碗好的面汤,定然会让面条鲜香可口,进而让食用者味蕾大开。鱼汤面之关键,当然是在鱼汤。
家常鱼汤面之鱼汤,多为鲫鱼汤。考究一点的,也有用黑鱼汤的,少!然,作为地方特色美食,从皇宫御厨那里传下来的鱼汤,则要复杂得多。前前后后,要熬制出三道乳白色的汤汁。鲫鱼汤,只是第一道汤。与鲫鱼一起熬制的,还有煸过的黄鳝骨。
做鱼汤面之面条,当然以手擀面为佳。我的老家兴化,是全国闻名的产粮大县,盛产水稻和大麦小麦,其面粉品质那也是水上的趟鸭——呱呱叫!用兴化面粉擀出来的面条,柔中带韧,弹劲十足。煮熟之后,咬在嘴里软而不烂,韧而不挺,颇有劲道。
可别小看了一碗鱼汤面留给人的念想。我就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儿,早在三十多年前,一位离乡已久的台湾老兵,回泰州探亲。他年逾九旬的老母亲,此时已病重卧床。老人家弥留之际,见到了多年未见,两鬓斑白的儿子,可谓是悲欣交集。她对儿子说出了人生最后一个愿望,想吃一碗鱼汤面。
老兵噙着泪,奔去泰州老字号富春饭店,买了碗口味纯正的鱼汤面,想能再次为母亲尽一次孝。谁曾想,当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鱼汤面,奉至老母亲跟前的时候,她老人家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我猜想,这位老母亲是不是想用一碗家乡的鱼汤面,让远离家乡的游子还能记住家乡的味道?常回家看看?!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家乡的味道,特别的味道!无论过去多少年,都难以忘怀。一碗鱼汤面,让许许多多远离家乡的游子发出了“一碗想三年”的感慨。这也让我对地方主政者极力向全国一线城市推介泰州早茶,有了一份认同。
据我所知,与我们邻近的东台,在这方面做得更富有成效。东台鱼汤面连锁加盟店已分布8省市,达140多家。2018年4月,东台鱼汤面作为江苏省非遗产品曾亮相香港维多利亚公园,让香港市民品尝到了独具风味的一款面食。
我在想,这款曾经在1915年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美食,1988年也曾被命名为“中华名小吃”,在如此绚烂多彩的今天,能否带给我们更多新的精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