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逾之(超)先生新著《古汉字通解500例》是一部研究深入、论述简明的“古汉字常用字字典”,又是学习古代语言文字学的读本,既适合古文字初学者读,又适合古文字书法爱好者读,非常有特色。
《古汉字通解500例》选取500个常用汉字作为字例,罗列其甲骨文、金文、《说文》籀文、古文、小篆、楚简帛文和秦简牍文等多种字形,而以甲金字形为基本依据,讲解构形意义和构形方法,说明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基本用法和文化内涵,揭示形体演变轨迹及规律。本书所列字头虽以500字为限,但加上连带解释的相关字形,实际上所释达到1200余字。
书中字形准确,排列合理。首先排列甲骨文、金文、小篆三种字形,有《说文》籀文或古文者并录。所选古文字字形一般选取原始保真字形,又注重字形的典型性与多样性,特殊或者偶见的字形排在较后位置。所选金文字形较多,排序基本按照时代、风格以及构型类型,兼及东周时代具有装饰风格的字形。接着分析字形结构和构形方式,最后列出楚简帛文和秦简牍文的字形,以说明篆体解散所带来的字形变化。使读者对古汉字字形的演变轨迹一目了然,加深对字形演变的成因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在《目录》里,500字头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在书末所附的《汉字笔画检字表》里,除了500字头外,又把随文涉及的其他700多个字一并列出。这些做法给读者阅读本书、查检单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作者分析字形和解释字义时,博采众家之长,审慎取舍。例如:“颠”字头下所收甲骨文从“阜”从倒置“子”或倒置“人”,又或加声符“丁”的字形,即吸取了古文字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字形在《甲骨文编》《新甲骨文编》等工具书中多释“队”,后来谢明文先生改释为“颠”,《新甲骨文编(增订本)》从之。再如:“割”字条收录甲骨文从刀从索的会意字形,采纳的是郭永秉、邬可晶两位先生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又指出《新金文编》“绝”字头下所收从刀从索的金文字形亦应移入“割”字条。本书中这类情况较为多见,体现了先生敏锐的学术眼光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本书显微阐幽,注重揭示字词音义关系。本书对字词的形音义关系作了深层次的思考,在条贯和融通方向上做了很大的努力。在解释完每个字的构形理据之后,接着说明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使读者理解文字在具体语境中所表示的词义,认识到词义演变的规律,为解决出土文献的释词难题提供线索。在解形释义的过程中,随时介绍汉语言文字学的相关知识。文字的形音义之中,音韵是认识和打通形义关系的钥匙。例如:“發”字条,首先解释甲骨文字形从弓,弓弦为虚线,表示发射时振动的状态,接着指出 卜辞中或读为否定副词“勿”,音近通用。“丑”字条云:“‘丑’与‘仇’‘儔’‘讎’‘疇’‘醜’‘逑’诸字因音近而多通用作俦类义”,仅拘于字形則义隔难通。这类表述比比皆是,大多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因为先生是长期致力于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学者,同时又是著名的金文书法家,所以本书兼顾了广大古文字书法爱好者解决用字问题的实际需要。用字难题是篆刻家所面临的一大问题,例如:二十世纪末,某著名篆刻家曾经用二“立”上下错位的金文字形表示“並”,这是有问题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战国中山王三器出土后,张政烺先生已经正确地释出从上下错位二“立”的金 文 字形 是“替”。本书包含“並”“替”两字,“並”字条指出,甲骨金文中“並”字从二“大”下加一横,表示二人並列立于地,后世隶定为“竝”;“替”字条引张政烺说指出,甲骨金文中“替”字从二“立”而上下错位,“立”象人立于地,二“立”并列为“並(竝)”,二“立”上下错位为“替”。读了这样简明易懂的解释,就不会产生以二“立”上下错位的金文字形表示“並”的错误。
本书主要是解决释字的问题,通过分析字形,探讨字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假借义等。释字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阅读实际出土的原始古文字材料,而在实际的 卜辞和铭文中,字词关系、字际关系极为复杂,一字表多词以及一词用多形的情况比较常见。我们获悉先生的又一新著《早期青铜器中的文献、文化、文字和书法》作为本书的姊妹篇即将定稿,该著所涉大部分青铜器出土于西周王畿周原遗址,亦即扶风、岐山一带。书中既有对铭文的解字释义,又有对青铜文化的解读和金文书法的临写,从文字、文化以及书法等多个角度对青铜器及铭文进行全面解读,以让读者获得对青铜器文化更立体、更全面的理解。我们在祝贺本书出版的同时,也希望其姊妹篇早日付梓,两书可称双璧,定会相互辉映,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