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以动物为题材的生态小说大量出现,将动物与人类并置,甚至以动物为主角,体现了文学书写对人类自身“去中心化”的探索与尝试。
叶广芩的新书《熊猫小四》中写到,在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深山老林里,居住着三庙村村民、野生大熊猫、黑熊、花豹以及其他维系着生态平衡的野生动物,人与动物各自独立生活,却不可能断绝往来。比如,当大熊猫晃悠进农户串门觅食,该如何对待才能既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又不轻易打破、违背自然规律? 再如,卡在山溪、奄奄一息的熊猫崽“小四”,被没有野生动物养护资质的村民抢救、照料后重获新生,村民此举是善举,还是有可能磨灭熊猫野性的不合规之举? 全书情节围绕诸如此类的问题展开,儿童视角发挥着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作用。
“这帮孩子平时漫山遍野地跑,感觉更敏锐,能捕捉到被大人忽略的蛛丝马迹,能走进山的细部和犄角旮旯儿,比如发现和救助熊猫小四,靠的就是在溪水边玩耍的孩子们。”这是村里唯一的小学老师,人物主角汪汪的妈妈对“儿童”与“成人”视角的点睛式评价。书中的动物主角熊猫小四,一动不动地卡在山溪石缝中、泡在冰水里,被刚好在雪地上玩耍的孩子们发现。汪汪回村里叫来了平日与野物互动良好的爷爷协助救援。爷爷将濒死的熊猫崽救起,送到家里,更以“碎货”来称呼它,把它当作跟汪汪一样的孩子看待。
“没见过哪个畜生躺棉花套的”,奶奶一开始对熊猫崽并不接纳。正是孙儿汪汪对小生命投入前所未有的关爱,让奶奶对熊猫小四态度转变。“只见奶奶不动声色地抱起了小四,就像当年抱汪汪那样,把它搂在怀里。”在这一刻,汪汪觉得奶奶真伟大。奶奶从一开始不让熊猫崽进屋、不让“畜生”使用家中物品,转变至后来对小四全方位照顾、像养孩子一样,这是汪汪凭借自己的言行感化家人的结果。在此,儿童视角为动物和人类走近彼此搭建起平等、深度沟通与理解的桥梁,一次又一次地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被孩子们发现并坚持救下的野生大熊猫小四,“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大家的心”。从孩子们对待熊猫小四的情节看,“野物”和“宠物”的边界并不鲜明。于是,养护在汪汪家的小四和家里的宠物花猫、邻居家的土狗大黄以及孩子们度过了一段短暂且愉快的时光。对于孩子们和熊猫小四的相处方式,持续提出异议的首先是汪汪妈妈:“这个小东西太依赖人了,将来怎么得了!”而后是熊猫调查队凌队长:“都散了吧! 让这畜生自己下来!”于是,汪汪纠正道:“它才不叫畜生哩,它是小四,叫小四!”汪汪妈妈和凌队长是站在“为它好”的立场,选择与野生大熊猫相处的方式,而汪汪则更偏向以动物自身的意志为核心观照,与动物进行平等沟通。自从小四喝过羊奶、逐渐恢复意识之后,孩子们冒着寒意从竹林里抱回了细嫩竹子。尽管小四根本不吃竹子,但爷爷还是每天挑鲜竹喂它,试图唤起野物的本能。孩子们尊重并努力保护野生动物的本性,待熊猫小四自己挣脱束缚,从“铁屋”出逃回归山林,汪汪再有不舍,一想到“小四的家在山里,在大秦岭中”,便诚心为大熊猫恢复健康回归家园,重获自由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