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致每一位平凡英雄

    ——《战斗英雄王大胜的故事》答问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11月30日   16 版)

        刘海栖

        《战斗英雄王大胜的故事》,刘海栖著,明天出版社2022年10月第一版,38.00元

        ■刘海栖(儿童文学作家) ■高方方(明天出版社编辑)

        高方方:我觉得《战斗英雄王大胜的故事》这部作品最打动读者的地方是对王大胜这样一个平凡英雄的塑造。您当初创作这个故事,当初想写王大胜这样一个人物的发心或者最初的灵感是什么?

        刘海栖:现在写战争年代的作品很多,儿童文学里表现那个时代的作品也很多,很多作品写得都好,尤其是对英雄人物的塑造,都取得了新的成绩。然而,很多英雄并不是所有时刻都轰轰烈烈的,他们也是平凡的人,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家人和亲朋好友。其实,我们打赢那些战争,更多的是靠着平凡的英雄,他们顽强地战斗,在目标达成后,便默默地隐入人群中,过自己的生活,王大胜就是这样。所以我想用儿童文学作品告诉小读者,这些是值得尊敬和宣扬的人,也是真正的英雄。

        高方方:您在作品中叙写了一群战争洪流中最普通的老百姓,如舍财取义的长生、护村接官却惨遭屠戮的九位老人等,这些人和王大胜一样也是英雄,有闪光的地方,而且这些人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我们对“英雄”的单一片面化理解。您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群老百姓呢?

        刘海栖:有两个原因。其一,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作品,一定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物和情节组成的,一个主要人物的表现,一定是一群人的作用,红花也要绿叶扶,有好的细节的支撑才能成就一部说得过去的作品。我的故事就是一个农民的抗战史,对那些普通的老百姓,我跟王大胜一样看重,只是我暂时“委屈”他们一下,没有更多的书写,否则,他们也能留下更有印记的一笔。其二,我写的故事背景是我的老家胶东,那是革命根据地,在抗战中,百姓们舍生忘死,和部队的战士们一起战斗,他们是革命和抗战的基础,我写的是历史和真实,其中有的故事就真实发生过,有的人物也是实有其人。

        高方方:这部作品虽然讲述的是一段离现在的孩子很遥远的故事,却写得非常鲜活、生动。故事里的人都很亲切,不论是主人公王大胜还是出场只一两次的边缘人物,比如宽厚的秀奶奶、抠门却仁义的长生、虎虎势势的机枪手陈大虎等,同时,故事里的事也都真实,娓娓道来就像说家常一样。故事中的这份真实感源自哪里呢?

        刘海栖:我已经年近古稀了,我们这个年纪的人,生活经历比较丰富,见识过的事情也多,有顺利有曲折,有开心有苦恼。工厂、农村、部队我都待过,各路人等都打过交道,有许多朋友,他们都给我很多教益和启发,我记住了,写作时,这些人物就一个个地在眼前闪现出来,我按照我自己的需要,把他们表现出来,是一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高方方:这部作品的主线是王大胜的人生经历,除了主线,还有一条很隐秘很特殊的支线——“驴子”。文中多次出现了驴子,比如,驴子和村民一起“跑鬼子”,跑丢了之后又神奇地回来了,以及驴子驮着日本兵冲向悬崖同归于尽,后面进入和平年代又有了老乡借“驴子碰瓷”事件赚取黑心钱,继而引出王大胜借下乡表演的机会劝说老乡的事情。您当初埋下这条支线的原因是什么?

        刘海栖:我很喜欢驴子这种动物,它们的眼睛特别大,眼神特别温顺善良,而且吃苦耐劳,是我们北方农村常见的家畜。还记得我父亲当兵后第一次回家,就和我母亲用他们的津贴,加上申请的一些救济,给爷爷奶奶买了一头驴,这样奶奶就不必自己颠着小脚推磨磨面了。我回老家时,叔叔去队里的牲口棚把驴牵回来,驴拉磨,奶奶跟在后面把面收起来,过箩,和面,下面条给我吃。小时候回老家去走亲戚,我就坐在驴背上的驮篓里,所以我对驴很有感情。文中提到的“用驴碰瓷”的事情是真实情况,我父亲遇到过,各种往事堆叠在一起,我就用驴做了作品的一条线索。

        高方方:这部作品的人物不下四五十个,而且每个人物都很有特色,比如,败光家业,整日对着烟灯吞云吐雾,最后穿了“木头大褂”的松阔;瘦骨伶仃,尖嘴猴腮刀片子嘴唇,左眼底下长了颗大黑痣,黑痣上撅着一撮毛的黑心肠的德贵;给自己的棺材一年刷一遍漆,刷了十遍漆,谦恭顺从、唯唯诺诺了一辈子却被二鬼子一刀刺死的聚财老头等。您塑造人物的功力和平时的积累有关吗?

        刘海栖:塑造这些人物是和平常的积累有关,很多人物是有原型的,这靠阅读积累,也靠生活经验。我说过,我们这个年纪的人经历丰富,我在乡下、工厂、部队、机关和学校都待过,见的人多,需要时,这些记忆中的人物就跃然纸上了。

        高方方: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原型,能不能给我们谈一两个呢?

        刘海栖:这部作品里的一些人物是有原型的,有些人物虽然没有原型,但也是集中了我熟悉的人身上的特点。王大胜并没有实际的原型,但对他的经历我很熟悉。比如,我的父亲的经历就和他很相似,先在部队,后到地方,他是纯粹从农村出来的,我的母亲是大城市参军的女学生,很多部队大院的邻居就曾是举着盒子枪带着战士冲锋陷阵的战斗英雄,还有我在部队当兵时首长的经历啊、性格啊,加上我的战友讲的一些故事,杂取种种,集中在一起,就是故事中的王大胜。

        高方方:作为一部战争题材长篇儿童小说《战斗英雄王大胜的故事》,在创作的过程中,和您之前的童话创作、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儿童小说创作,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刘海栖:我的儿童文学创作分成两个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写了几年,也写童话,也写小说,后来因为工作忙,就中断了。2009年调到省作协工作后,我重又拾起写作,还是写儿童文学,也是先写童话,后来又写小说。这两种体裁我都喜欢。童话需要作家的想象力,小说对我来说更需要一些记忆力,但二者并不截然分割,而是互相渗透。我的童话里很多是我经历和熟悉的地方场景,比如说农村,比如说豆子地,我有个长篇童话就叫《豆子地里的童话》,我把熟悉的田地、植物、动物都写了进去。小说虽然是考验记忆力,钩沉爬梳我脑海里的曾经,但如果仅仅是材料和细节的堆积,是写不出好作品的。《战斗英雄王大胜的故事》我从胶东农村写到南方海滨,写到北方城市,从部队写到工厂和学校,从战士写到首长,写到女兵,写到皮孩子等等。除了资料的准确,我还必须调动想象力,这种想象力的训练,我觉得之前的童话写作为这部作品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高方方:听很多前辈说您是一位“苦行僧”式的作家,对文字质感很执着、对细节的把控也“疯狂”,从不把改稿当作一种苦差事?

        刘海栖:我写作有修改的习惯,这可能与我曾经的职业有关,我是做编辑出身的,对文字的严谨有特殊的偏好,发稿要齐清定,容不得似是而非的东西。我读书不多,对自己写下的文字没有把握,就一遍一遍多看看,有怀疑就推敲,最终到一个相对满意的目标。写到后来,通过反复的写作训练和琢磨,还有学习和借鉴,我慢慢发现在写一些长篇作品时,有很多细节和线索一开始往往会忽略,反复读、反复改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元素可以用上,然后牵一发动全身,这里加加,那里减减,这里连连,那里织织,作品结构就紧密了,感觉就丰润了。我其实是把修改作为一种快乐来享受的,我享受修改的过程,真写完交稿了,反而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高方方:接下来,您要创作哪种类型的作品,能不能给大家稍稍分享一下?

        刘海栖:写完《战斗英雄王大胜的故事》后,我又写了一些童话,小说和童话写作相间,对于思考和训练于我而言有大的好处,放松而不停歇。年纪大了,我一方面要抓紧时间,另一方面要慢慢写。现在我还在争取时间多读些书,多读经典,眼睛花了,读书慢,写作也慢,但这未必不是好事,慢了可以沉住气,反正快不了,就慢慢来,精读精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