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网络文艺批评出现数据化新趋势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11月23日   17 版)

        《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21)》不久前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该书主编、中南大学学者欧阳友权等指出,网络文艺批评出现了数据化和粉丝化的倾向。

        数据化

        在网络文艺研究活动中,传统的文人思辨型研究方法不再是唯一的主角。作为传统方法的补充,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数据化方法已在网络评论研究中频繁使用。

        欧阳友权在接受中华读书报采访时表示,网络文艺产生于互联网平台,其创作、传播、消费过程都是以数据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数据是网络文艺的天然母体,缺乏数据视角便难以进行完整的网络文学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数据可被视为网络文艺批评的起点。网络文艺的数据化批评现已应用于网络文艺的市场反馈及受众画像,学者可通过智能软件或数据模型大规模地获取相关指标,以数据为基础对网络文艺进行深入分析。

        除了网络文艺批评活动的外部诸因素,作品本身也有与数据结合的潜力。欧阳友权打了一个比方:如果把网络文艺比作人类的身体,那么数据恰如对身体进行定量分析的精密仪器。网络文艺这具躯体因为数据变得更加直观。可以预测的是,数据研究将使网络文艺批评突破单个作品的局限,如同桥梁在数据库中联通不同作品,使多个作品的多样研究成为可能。

        粉丝化

        网络文艺批评的另一趋势是粉丝(指拥趸)的加入与粉丝话语的提升。学者罗亦陶告诉中华读书报,粉丝的活跃参与已经成为网络文艺批评的一大亮点。

        粉丝参与批评的形式与传统的案头批评大相径庭,他们通过电脑或手机,用外人困惑的“梗”或“黑话”进入网络文艺,其目的是置身现场、强调自我、引发共鸣。通过评论、留言、弹幕,无处不在的粉丝使网络文艺批评焕发出生机活力。后现代的拼接荒诞、叛离、去中心化在批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部正襟危坐的作品可能在粉丝话语的作用下成了令人忍俊不禁的欢乐源泉。描述古代生活的小说可能因为粉丝的“梗”而打通与当下的关联。一部作品也会因为粉丝的二次创作成为一部崭新的有别于作者初始意图的作品。粉丝的存在与粉丝的强势使得网络文艺批评出现了合作式批评模式的雏形,批评不再是研究者小团体小范围的阳春白雪,而是全民参与大众共享的虚拟空间的文化活动。罗兰·巴特提出的“作者已死”应用于此颇为合适,因为作品不再是创作者的专属之物,而是可供所有参与者多次创作、多层传播的原始材料。

        在网络文艺中,“作者”不只有一个,而是千千万万;文本也不再是固定的大部头,而是敞开而流动的变化之物。当然,粉丝批评并不是全然扁平的没有区分的混乱状态,反而更突出个人审美与辩证思维。

        (鲁大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