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商平台销售的“清华妈妈语录”引发关注。该商品有木质相框摆件、也有墙纸形式,内容均为激励孩子努力学习的话语。这类商品在部分网店销量不菲,有买家评价称,“买给孩子的生日礼物,太惊喜了”“送给读高中的儿子,很有激励作用”等。(11月16日 澎湃新闻)
虽然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大众化、普及化阶段,但能够进入清华北大等顶尖名校学习的人们,依然拥有更多向上流社会流动的机会。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清华妈妈语录”的走红,根源于它迎合了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和流动渴望;那些家长们自己想对孩子说的话,凭借“清华妈妈”这一具有说服力的身份标签来背书,目的就是让孩子们不容置疑。
点餐的时候可以不看价格、累的时候随时可以打车回家、外出旅游的时候可以住自己喜欢的酒店……“清华妈妈语录”所建构的“意义之网”,就是学习好可以满足孩子们的一切欲望,不因经济上的束缚而抑制自己的需求。“清华妈妈语录”固然有励志的一面,却也有功利狭隘的另一面;“清华妈妈语录”即使对“知识改变命运”充满价值认同,对其的认知也是单一的、片面的。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一方面,名校毕业生的职场成就不见得一定高于非名校毕业生,学历和职业发展没有必然的相关性;另一方面,那种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的好坏并乐于在文化上建构这种评价标准的做法,本来就有失偏颇。
“清华妈妈语录”看似新潮,实则隐伏着陈旧、落后的价值追求。学习好就一俊遮百丑、学习好就意味着拥有一切,这样的观念说轻一点是一厢情愿,说重一点就是“毒鸡汤”。只关注学习成绩忽略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只热衷财富却漠视其他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清华妈妈语录”受到一些人的追捧,说明不够理性、成熟的教育观念依然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考上清华,也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必要考上清华。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没必要趋之若鹜。那种只看见少数成功个案却忽视大多数平凡个体、只看见少数精英却忽视大多数普通人的做法,已经愈发不合时宜。说到底,价值实现的渠道理应多元化,没有必要人人都像“清华妈妈语录”那样激励和鞭策孩子狼尘绝奔。
“清华妈妈语录”建构了一种“文化枷锁”。它不仅加剧了“唯学历”“唯名校”,也让一些孩子一叶障目,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当角色扮演达不到心理预期,有的年轻人就会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中失望、挫败乃至沉沦、自我放逐。与其掉进被欲望包裹的陷阱里,还不如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观,促进孩子们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精神强大。
武汉市洪山区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