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我心归处是敦煌》成功出版融合的启示

    李景端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11月23日   06 版)

        ■融合,是当今出版界的时兴词,不过大多是指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但通过一本书的大获成功,使笔者感悟到,促进融合,应该尽力体现在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才能做出好书。

        融合,是当今出版界的时兴词,不过大多是指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但通过一本书的大获成功,使笔者感悟到,促进融合,应该尽力体现在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才能做出好书。译林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我心归处是敦煌》,先后荣获“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19年度“中国好书”、201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第八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以及2022年第16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等二十多项荣誉,出版两年多就销出45万册,读书界好评如潮。回顾这本书的成功之道,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该书在诸多环节,实现了紧密和周到的融合。

        首先是,传主口述者与撰写者,和史料验证者的融合。

        传主樊锦诗曾是敦煌研究院院长,敦煌莫高窟的研究专家。她从北大历史系毕业后,就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敦煌莫高窟的研究和守护,为这座世界性的历史文物的保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一生的经历,既辉煌又坎坷,充满了传奇与感人的故事。但她力求低调,从不张扬,从未想过要为自己立什么传,出什么书。只是恰巧遇见了一位北大校友、七零后的艺术学者顾春芳教授。正是得益于这两位敦煌事业热心人的融合,才成就了这部辉煌力作的诞生。

        顾春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又是美学研究员。她在做文化人才访谈这一科研项目中想到了樊锦诗,去敦煌向樊锦诗采访了十天,记录下近二十万字的口述材料。起初两人只是想做一个访谈录,但在两人的合作中,樊锦诗看到了顾春芳真诚和严谨的写作态度,双方相处得十分融洽。出于对顾春芳的充分信任,加上她们都对保护敦煌文物怀有共同的理想,于是使樊锦诗改变了主意,想把访谈录改写成她的口述自传。顾春芳也的确没有辜负樊的信任,经过两人密切的沟通与合作,终于完成了这部充分展现樊锦诗传奇人生的传记著作。凭樊锦诗对顾春芳的一句评语“还是你懂我”,就表明传主口述者对撰写者的赞赏和满意。

        这部著作既是樊锦诗个人的传记,也照应着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史,书中涉及许多保护莫高窟的史实和专业技术。为了对历史和考古事业负责,樊、顾二人在改写和审校中,多次向历任敦煌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提出了多项疑难和待核实的问题,直到得到准确的回复,保证了全书每项细节均确切无误。所以说这部著作,堪称是众多敦煌研究者充分沟通融合的产物。

        其次,出版者与口述者和撰写者的融合。

        多年来有多家出版社向樊锦诗约稿,均被她婉拒。这次她何以会接受译林社的约稿?主要是译林社的出版理念和真诚的执著,打动了她的心。译林社先是以诚意赢得了顾春芳的信任,再通过顾春芳使樊锦诗了解了译林社做书的意图,经过三方的融合达成了出版共识。

        莫高窟无疑是一处出版资源富矿,但出版资源似有表层资源与深层资源之分。有出版社早在80年代就关注他们,并派出专业人员对莫高窟壁画进行拍摄,先后出版了多种精美画册,为弘扬莫高窟艺术做出了很好贡献。但展现莫高窟的壁画,只是敦煌的表层出版资源,敦煌还含有深层的出版资源。诸如敦煌的环境保护,窟洞的防风治沙,如何修复壁画,乃至实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数字敦煌”,特别是历代莫高窟守护人的精神和奉献,等等。这当中有历史,有故事,都有待深入挖掘,这些自然也就构成了敦煌深层的出版资源。

        译林社面对敦煌,没有跟风重复去做莫高窟艺术画册,而是关注到了莫高窟守护人的人文情怀,所以执着地以万分诚意去约稿。当他们更多地了解到樊锦诗的生平事迹,例如同丈夫19年分居,对莫高窟“守一不移”,愿为“守护千年莫高,一直到生命的终点”等等,更坚定了挖掘樊锦诗的心灵,展现她无怨无愧地终身秉持的“莫高精神”。为了促进与作者的融合,译林社特意在北大招待所订下两个房间,专门供樊、顾两人静心改稿达两个月。曾有商家以搞公益之名,要求樊锦诗做一次公益视频课。责编得知后不放心,连忙帮樊锦诗审阅了与商家所签的合同,发现其中隐含不少商业风险,及时加以劝止。此外在改稿中,编者觉得此书不仅要反映樊锦诗的传奇生平,也应该呈现顾春芳多年采访和撰写的艰苦努力,因此顾春芳所写的后记,既有情景的描写,也有过程的生动叙述,更有内心的感悟。全篇文采优雅,堪称一篇精彩的文学作品。正是出于口述、撰写、编辑三者之间如此真诚的关怀,使得她们成了知心朋友。

        不仅如此,译林社还强调,虽是樊锦诗个人自传,但全书要放大着眼整个敦煌的风采。例如这本书的原名为“心归何处:樊锦诗访谈录”“樊锦诗口述自传”,而译林社主张要加上“敦煌”两个字。最后顾春芳提出“我心归处是敦煌”,立刻获得三方的认可。因为译林社着眼于开发敦煌深层出版资源,所以樊的自传出版后,接着又出版了该书的青少年版,还出版了作家叶舟的长篇小说《敦煌本纪》(这部作品曾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决选的10部提名作品)。这些事例说明,出版者的眼光,对充分开发出版资源是何等重要。正像顾春芳发给当年约稿的译林社前社长顾爱彬的微信中说:“没有您的慧眼,译林出版社就没有这本书。您是伯乐,深深感谢。”

        第三,出版社编、印、发、供及“走出去”全流程的融合。

        这本书被列入2019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要求在当年“十一”前,作为国庆七十周年献礼书面世。但因为樊、顾二位改稿极为细致,到当年8月书稿尚未交齐。面对如此紧迫的期限,译林社对相关部门采取紧急融合举措,实行边编,边校,边审,边设计装帧,并与印刷厂协调上印节奏,几乎不分昼夜,一环紧跟一环,同心协力,终于创造出不足两个月成书上市的奇迹。

        随后在营销上,他们把握各个宣传节点,在各种媒体、网站、公众号等平台,发表了上百篇推介短文,上央视“读书”栏目造势,并针对不同阅读群体,采取对应的营销策略。例如刚出版,就被国家文物局、中央文史馆、敦煌研究院等多家文博单位买去好几千册。接着又面向青少年读者立即着手打造青少版,使得该书成为老中少“通吃”的畅销书。

        这期间还发生一桩感人故事。责编在网上偶然发现有一名留守女孩钟芳蓉,因高考位居当地第四名被北大录取。她在填报志愿时,坚称因仰慕樊锦诗这位偶像,决心报考考古系,这一新闻顿时上了热搜,使她成了网红“考古女郎”。责编深被樊锦诗的魅力和这位女孩的执着所感动,通过代为通信和赠送签名书的形式,向钟芳蓉传达了樊锦诗和顾春芳对她的勉励,使后者备受鼓舞。这种为双方沟通的过程,一时成为网上佳话,客观上吸引了更多人对樊锦诗及其自传的关注,以至意外地大大促进了这部传记的销售。

        与此同时,鉴于此书十分适合对外讲中国故事的要求,译林社积极地融合外宣力量,推动版权输出。目前已在香港出版繁体字版,并向印度、土耳其、俄罗斯、美国等国输出版权。其中印地文版,已入选“丝路书香工程重点项目”。

        第四,纸质书与新媒体的多元融合。译林社在获得此书纸质书畅销的同时,同样精心策划耕耘新媒体这块肥沃土地。他们把“敦煌×樊锦诗”这一主题,按超级IP做深、做透,进行“电子书+有声书+视频课程”全媒体、立体化开发,充分把握数字时代不同受众和群体新型和多元化的阅读需求。电子书已上线微信读书、亚马逊Kindle、得到、掌阅、豆瓣等行业主流平台。有声书还邀请著名演播艺术家田洪涛演播,使有声书订阅户达8万余人,评分高达9.6分,收听量215万次。现还在制作樊锦诗的视频课程。关于敦煌主题的多层次开发和多元化融合,译林社行进在不断探索的路上。

        (本文作者为译林出版社首任社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