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新中国少儿出版的“长子”:回顾少年儿童出版社走过的70年

    冯杰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11月23日   06 版)

        ■新中国成立后,大地上的硝烟尚未散尽,党中央面对当时全国平均17名儿童只有一册少儿读物的现状,下决心成立专门为少年儿童提供知识读物的出版社。这指示犹如春雷响起,在当时的出版重镇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52年12月28日应运而生。

        有人说,儿童文学是爱与美的艺术。我特别认同这句话,因为无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表现怎样的题材,无论它的笔触是伤感的还是欢愉的,它想给予孩子们的总是无私的爱、无尽的美,期冀孩子们以爱和美抵御成长中的彷徨、伤痛,并种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花园。

        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大人们并不太把孩子当孩子,而是习惯把他们看作“小大人”,也没有想过要专门为童年创作一些独有的文字(古时候的童蒙读物个人认为不应算在其中)。所幸到20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的洪流中,一些有识之士“发现”了童年的独特,他们弯下腰,怀着温柔的情意和对孩子们的热爱,开始为儿童写作或翻译外国作品,渐次做了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先行者。

        新中国成立后,大地上的硝烟尚未散尽,党中央面对当时全国平均17名儿童只有一册少儿读物的现状,下决心成立专门为少年儿童提供知识读物的出版社。这指示犹如春雷响起,在当时的出版重镇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后文简称“上少社”)于1952年12月28日应运而生。诞生之初的上少社,是以新儿童书店为基础,吸收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和大东书局的儿童读物编辑出版部门合并而成,1954年又并进启明书局、基本书局和华光书局等几家出版社,成为我国第一家由国家领导、公私合营性质的专业少儿读物出版机构。1956年以前,她也是我国唯一的专业少儿读物出版机构。

        建社初期,上少社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多方关怀。宋庆龄同志亲自为出版社题写了社名,为《小朋友》《少年文艺》题写刊名,还特别为《少年文艺》撰写了发刊词《让鲜花开满这片园地》。当时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非常薄弱,上少社一方面组织新老作家为少年儿童写作,积极出版新书;一方面大量翻译出版外国(当时主要是苏联)的文学作品。从1953年到1955年,出版了特别受读者欢迎的《黄继光的故事》《和爸爸一起坐牢的日子》等原创作品;翻译方面,刚刚过世的著名作家、翻译家任溶溶先生在上少社刚成立时曾担任外国文学编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中,全国的翻译工作者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共426种,而任溶溶一个人的翻译就达30多种,约占翻译总量的8%”(《任溶溶评传》)。然而,与国家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相比,儿童文学的出版工作还是远远地落在后面。

        1955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大量创作、出版、发行少年儿童读物》的重要社论。同年11月15日,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来上少社检查工作,会见全社职工并发表了讲话。他的话不但鼓舞了出版工作者,也掀起了著名作家们纷纷为儿童创作的热潮,郭沫若、茅盾、叶圣陶、丁玲、冰心、巴金等,先后为孩子们书写作品,一大批年轻作者也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新气象。

        在成立后的十年时间里,上少社担负起了作为中国儿童文学出版“长子”的重要职责。仅1959年一年的图书印数就超过新中国成立前儿童书局20年的总印数;陆续推出了诸如《鲁迅和他少年时候的朋友》(冯雪峰)、《志愿军叔叔和朝鲜小姑娘》(魏巍)、《西流水的孩子们》(周而复)、《一个小红军的故事》(丁玲)、《陶奇的暑假日记》(冰心)、《韩梅梅》(马烽)、《铁娃娃》(李伯宁)、《鸡毛信》(华山)、《罗文应的故事》(张天翼)、《越早越好》(魏金枝)、《雾海枪声》(柯蓝)等质量很高的儿童文学作品,“在50年代前半期,几乎独自承担了向全国小读者供应图书的任务;她是以新的出版物去占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儿童读物市场的先行者;她又是解放后首先团结和组织少年儿童读物作家的一块重要阵地”(李庚:《一封祝贺的信》)。

        “文革”十年,上少社被迫停止业务。直到1978年元旦,在锣鼓声中,她重新挂牌,正式恢复了建制,出版工作逐渐恢复。但经历浩劫的出版事业此时可谓千疮百孔,“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儿童文学和童书出版可以用‘4个2’简而言之:南北两家少儿出版社,200多名少儿出版人,200多名儿童文学作家,年出版752种少儿图书,处在一个文学极度‘短缺’‘书荒’严重的时期)”(海飞:《从童书出版大国的崛起看儿童文学的蓬勃》)。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千家外户,同样吹进了儿童文学凋敝许久的花园。1978年10月,国家出版局同文化部、团中央等七家单位在庐山召开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座谈会,作家、艺术家等共200多人聚集一堂,上少社由副总编辑刘培康带队,与陈伯吹、鲁兵、贺宜、张乐平、叶飞、顾方本、曹燕芳、施雁冰、周大康、任大星、黄廷元组成了参会代表团。代表们为少年儿童的精神饥馑发出了强烈的呐喊,还奋力打破了以往的桎梏,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上实现了思想解放。1979年12月,始终心怀儿童文学四方之志的上少社也大力为儿童文学鼓与呼,在衡山饭店召开了全国中长篇儿童小说作者座谈会,以解放思想、繁荣儿童文学创作为中心议题,全国与会作者40余人,著名作家茅盾、冰心写来了贺信,秦牧、袁静、何公超等参加了会议。会后不久,各种充满儿童特色的优秀作品相继出现。1980年5月,在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读物文学创作评奖会中,陈伯吹、贺宜、包蕾、张乐平获荣誉奖,《小砍刀的故事》《吕小钢和他的妹妹》等26种书分获一至三等奖。为了进一步促进儿童文学创作,上少社的前副社长、著名作家陈伯吹先生于1981年捐出自己全部的积蓄和稿费5.5万元(在80年代初这可谓一笔巨款),设立了“陈伯吹儿童文学园丁奖”,这是新中国文坛首个以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项,也是我国目前连续运营时间最长和获奖作家最多的文学奖项之一(2014年升级为“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89年初,上少社提出了“高质量、新品种、针对性、文化积累”的出版方针,一面开启儿童文学理论出版高地的建设,出版了《冰心和儿童文学》《郭沫若和儿童文学》《茅盾和儿童文学》等“大师和儿童文学”丛书;一面号召、鼓励作家们积极投入创作具有时代特点的儿童文学新作,恢复了以发表中长篇小说为主的大型儿童文学丛刊《巨人》。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上少社不但规模日益壮大,儿童文学的出版在全国都呈现出鲜明的领军者风采。

        团结和扩大作者队伍始终是上少社的中心工作,因此召开各种研讨会成为主要方式,上少社举办了“90上海儿童文学研讨会”,会上宣布设立中长篇儿童小说奖,在全国儿童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一批反映时代特点的佳作纷纷寄到上少社。1996年、1999年,秦文君的《宝贝当家》《男生贾里全传》分别获得“五个一工程”奖。

        2002年,上少社在原址自建的“怡德大楼”竣工并整体搬入,开始了新世纪的征程。此时,中国儿童文学经过之前几十年的积累,创作、阅读和出版都开始了“井喷式”发展,小读者对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如饥似渴,作家们爆发出旺盛的创作力,广阔市场中出版社作为连接读者和作家的桥梁,也大量推出丰富多彩的小说、童话、童诗、散文、纪实文学,以及沉甸甸的理论专著。长期在儿童文学出版中具有引领地位的上少社,面对如火如荼的出版热潮,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助力童心成长的出版初心,稳扎稳打,在原创、引进、理论三个方向继续齐头并进,出版了一批具有经典气质且符合市场需求的图书,如“陈伯吹儿童文学桂冠书系”“桃桃丛书·全球华语作家原创童书美绘版”“最具阅读价值的中国儿童文学”等。秦文君的《贾里日记》《贾梅日记》等校园小说系列,郑春华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沈石溪的《狼王梦全本》以及动物小说系列,在亿万小读者的心目中成为童年必须拥有的品牌读物。也是从这一阶段开始,整个中国儿童文学出版打破了引进作品垄断图书销售排行榜前列的旧貌,呈现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壮阔景象。

        上少社在低幼文学领域具有传统优势,1980年推出“365夜”系列之后,社里通过《1989-1993年五年出书计划》(即“十大工程”),继续丰富“365夜”,1994年《365夜故事》获得国家图书奖,并发展出《365夜儿歌》《365夜谜语》《365夜故事》《365夜新故事》《365夜科幻故事》《365夜神童故事》《新时代365夜日记启蒙》《新时代365夜作文启蒙》等十多个品种。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上少社的儿童文学在积极布局市场的同时,依然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选中成果丰硕:《非常小子马鸣加精选本》(郑春华)、《空巢十二月:留守中学生的成长故事》(邱易东)、《改革开放30年的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张锦贻)分别获全国优秀儿童小说奖、报告文学奖和理论批评奖(编者注: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理论批评奖于第九届取消);《二米哈皮日记》(米吉卡)等多套图书入选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我的石头心爸爸》(秦文君)、《奇妙学校·光头校长》(郑春华)获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汤汤缤纷成长童话集》荣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长篇童话《布罗镇的邮递员》和纪实文学《梦想是生命里的光》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布罗镇的邮递员》还被评为年度“中国好书”,并继《男生贾里全传》之后,再次入选“五个一工程”奖,让上少社的文学出版再次引起全国瞩目。

        在优质儿童文学内容出版的基础上,上少社紧紧抓住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以2018年启动的三年综合改革为契机,不断探索对儿童文学进行深度开发和版权经营。当年,上少社与《布罗镇的邮递员》的作者郭姜燕签下了上少社历史上第一项全版权代理协议,先后实现了影视剧、舞台剧、木偶剧、广播剧、有声书等多系列版权转化;青年作家戴萦袅的《小熊包子》同样在获奖连连之后,实现了手游、文创、舞台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衍生。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儿童文学出版基地,上少社还在2018年成立了原创儿童文学出版中心,并成为市委宣传部出版局设立的“专业(学术)出版中心”之一,利用品牌期刊《少年文艺》《故事大王》《儿童文学选刊》集聚资源的优势,书刊互动,发掘培养新时代中青年实力作家的同时,策划了向《巨人》杂志致敬的“小巨人原创”系列图书,这套书入选了国家“十四五”重点出版物规划,其中的《老桦树上小木屋》(朱桥)、《离别之后》(郭姜燕)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龙船》(小河丁丁)入选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等;2020年,刚刚入选中宣部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的《飞越喜马拉雅》又入围年度“中国好书”、上海图书奖一等奖;2021年上少社成立主题出版编辑部,高擎现实主义大旗,推出了长篇小说《谢谢你,维和妈妈》(曾有情)、《桃树浦的秘密》(刘保法)、《渡江少年》(栗亮)、纪实文学《和平方舟的孩子》(简平)等众多力作,使上少社首次有图书入选国家主题出版项目,《和平方舟的孩子》获得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众多奖项;“科学家带你读科幻”丛书则邀请到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担任顾问,将科幻和科学融合,以强大的作家阵容,出版不久便获得了中国科协优秀科普作品奖、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奖,显示出上少社继叶永烈著名科幻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持续热销几十年后,持续做强科幻文学的决心。

        上少社历来在理论专著的出版中不遑他让,新世纪之初出版了“风信子儿童文学理论文丛”和“风信子儿童文学理论译丛”,以国内外前沿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成果拓宽了国内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视野。与此同时,以推广阅读、引导儿童文学创作为目的的《阅读儿童文学》《相信童话》(梅子涵)、《儿童文学读写之旅》(秦文君)、《动物小说的艺术世界》(沈石溪)等也陆续出版;2019年,为了承续国内儿童文学理论的发展,上少社启动“新世纪儿童文学新论”丛书出版工程,由理论家朱自强担任主编,集合了方卫平等老中青三代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者的专著,2021年出版后获得了学界和出版界的高度评价。

        文学要发展,文脉就要传承。2020年,由上海市作家协会担任专业指导,上少社与上海少儿读物促进会共同主办“秦文君儿童文学创新奖”,下设“秦文君儿童文学新作奖”和“秦文君儿童文学新秀奖”,旨在吸引、挖掘和激励更多儿童文学创作者进入儿童文学创作。“秦奖”的创立,不但代表着上海儿童文学新征程的启航,也为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创作出版注入了新鲜活力。

        2021年10月,上少社按照集团统一规划,整体搬迁到世纪出版园,开启了新的征程,儿童文学出版曾经的“1号高地”延安西路1538号同样会永远铭记在大家的心底。

        乘风破浪70年,继往开来新时代。2022年,上少社迎来了建社70周年。70岁的上少社经历了历史风雨的洗礼,在几代出版人的传承接续中发展壮大。她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儿童文学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历程,她还将初心不改,以传文心、护童心为永远不变的使命。

        (本文作者为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