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继恒
壬寅虎年接近尾声之际,《民俗掌故日历5.0版(2023)》(仲富兰主编,杨荫深编著,潘方尔绘,康桥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年10月第一版)也如期而至。在这个日历类书籍遍布市场的时代,少有几家出版社能避免雷同和平庸,持续推出高质量的优秀作品,而本书已经走到了第五年。这部跨越古今的“民俗文化小百科”,以它独特的魅力被读者接受,打造了属于自己的金字招牌。
历年的《民俗掌故日历》都精心挑选、编写每日词目,并配以原创水墨漫画,图文并茂地展示一个个民俗掌故。第五版在保留前四版形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首次从历代诗词、民歌童谣中撷取佳作,把传统诗词与民俗掌故结合在一起。读者在了解掌故知识的同时,也能日赏一画、日诵一诗。
《民俗 掌故 日 历5.0版(2023)》的主旨正如腰封上的那句,“古诗词里中国民俗,民俗里寻找诗与远方”,这朴素的情怀穿越古今,为烟火人间增添了许多诗意。而民俗与诗歌的关系从来不曾疏远。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礼记·王制篇》记载天子“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就是通过诗歌来观察民俗。我国上古时期设置采诗之官,将民间收集的歌谣整理后献给天子。十五国风为各地民歌的汇总,雅、颂多用于祭祀,所以《诗经》既是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一部风俗大全。《楚辞》里同样随处可见南方的风土人情,屈原的《九歌》在形式上就是楚地的民间祭歌,充满地方信仰和巫祝仪式的成分。中古后的时令、地理类书籍,如《岁时广记》《东京梦华录》及地方志的民俗条目里,总能看到著者对诗词的引述。5.0版《民俗掌故日历》使民俗与诗歌的联系在今日重现,二者相得益彰:读者所阅读的古诗词,能给民俗掌故提供生动的细节;反之,对民俗知识的了解,也有助于理解、欣赏古人的诗词作品。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看看民俗与诗词是怎样相辅相成的。
首先是时令节日。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产物,反映着不同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规律。5.0版《民俗掌故日历》所选诗词不一定在题目上一一对应,但总能体现相应的节气特征。如“芒种”时气温升高、雨量充足,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季节,宋代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景象,与之搭配得当。节日风俗类的词目中,古诗词也带来了不同的阅读体验。比如“种五生”条,搭配元代才女孙淑的《七夕》诗“邻家小女都相学,斗取金盆看五生”,可见今人陌生的七夕习俗,曾是古代妇女、儿童竞赛的一门巧艺。5.0版《民俗掌故日历》还选了不少地方或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古诗词能帮助读者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如清代郑大枢《台湾风物吟·其五》“六月家家作半年,红团糖馅大于钱”,说的就是福建、台湾地区过半年节,用红曲、米粉做“半年丸”的习俗。
其次是饮食。诗词以主观抒情为目的,与客观记录不同,对饮料食品的描述一般也更鲜活生动。例如煮茶是唐代普遍的饮茶方法,尽管陆羽的《茶经》详细记载了煮茶工艺,但一定没有皮日休《茶中杂咏·煮茶》“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这样的细节。又如“冷饮”条,选录杨万里《咏酥》:“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酥”指“酥山”,类似今天的冰淇淋,底层是冰,上面覆盖酥油,这首诗从口感和形态两方面,将饮食描绘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熟悉民俗掌故也有利于把握古诗词所传达的思想感情。陆游《蔬园杂咏·葱》“一事尚非贫贱分,其羹僭用大官葱”,冬葱虽然被叫做“大官”,却不分贵贱地被用来做羹。苏轼《甘蔗》“笑人煮箦何时熟,生啖青青竹一排”,将生吃甘蔗的爽快与“汉人煮箦”的荒诞形成对照。宋人对日常饮食的诗意运用,蕴藏着智慧通达的精神追求。
最后是动植物。孔子谈到学诗的好处,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5.0版《民俗掌故日历》精选了各式各样的花卉植物,如蜡梅、茉莉、萱草、芙蓉、银杏、水仙等,以及十二生肖为代表的各种动物。民俗词条简明概括了动植物的类群和特征,诗词的加入为之增色不少。试看唐代张谓的《早梅》“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宋代许裴的《茉莉》“荔枝乡里玲珑雪,来助长安一夏凉”,诗词不仅描摹外观,也能刻画其内在精神。唐代徐夤《猿》“不知心更愁何事,每向深山夜夜啼”,既准确反映了猿的声音特征,又赋予其人类情感的象征含义。读者在品味诗词的同时,相信会对这些动植物的外形和内涵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这部《民俗掌故日历5.0版(2023)》,依旧由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仲富兰主编,漫画家潘方尔原创绘画。从2019到2023年,编者始终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这一努力也在5.0版的创新中充分体现出来。民俗与诗词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渗透和交融,传统文化也在一页页日历的翻动声中“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