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11月02日 星期三

    开窗放入大江来

    马旭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11月02日   10 版)

        《开窗放入大江来:刘跃进讲演录》,刘跃进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22年7月第一版,88.00元

        继《从师记》后,跃进先生的新书《开窗放入大江来——刘跃进讲演录》(以下简称《讲演录》)又问世了。《从师记》的最后一篇《求其友声三十年——由一场学术讲演说起》是《讲演录》的序言。这种巧妙安排,表明了两书的联系。《从师记》主要描写如何向前辈学习,而《讲演录》则是作者努力把学习心得讲述出来,与读者分享。

        《讲演录》收录五十篇讲稿,分为五辑。第一辑以作者自我学术路线讲座为主,收录《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新资料与新进展》《古典文献学及其现代意义》等,多聚焦于专题学术研究领域。其他各辑,略以类聚,如:第二辑收录《办好学术期刊的一点建议》《机遇与挑战——〈中国文学年鉴〉创办四十周年感言》等,均与作者参与的工作有关;第三辑收录《打而不倒的“选学妖孽”》《常读常新的经典——谈谈“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屈平词赋悬日月——在屈原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上的发言》等,多是谈古代经典问题;第四辑收录《向钱锺书先生致敬》《缪荃孙:晚清重要的学者》《段玉裁的学术观念》等,主要论述学界名家的学术贡献;第五辑收录《以人民为中心,打磨文学批评的“利器”——重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理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庆贺北京大学中文系建系一百一十周年》等重要会议的致辞。大体上说,《讲演录》延续了作者“讲好中国学术故事”的散文笔法,文字朴实,论述严谨。与《从师记》相比,《讲演录》的学术性更强,在表达作者学术思想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再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发展变化的盛况。

        《从师记》的读者知道,跃进先生师从姜亮夫先生学习古典文献学,后来又追随曹道衡先生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讲演录》第一辑收录《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价值》《古典文献学及其现代意义》《谁绕开文献学,学术界一定绕开他》等文,就是跃进先生多年来从事中古文学与文献研究的心得体会,统摄熔铸,提纲挈领,具有引导示范的作用。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价值》讲演中,作者开宗明义,首先厘定了“中古”的概念,确定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范围,总结出魏晋南北朝文学繁荣和观念转变的特点和原因,即物质载体的变化、多元文化的融合、地方文献的兴盛以及知识精英的主导作用,如此等等。我们可把这篇文章看作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一篇导论,有很强的方法论意义。

        文献学是《讲演录》的核心话题之一。作者在好几篇讲演中都论述到传统文献学的学术层次及其现实意义。他说:“中国传统文献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同时又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问。正是通过这门学问,我们才能真正窥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而这门学问也就成为我们进入传统文化领域的必经之路。”(《谁绕开文献学,学术界一定绕开他》)读者可能会进一步追问:该如何研究文献学,或者说该如何利用文献学进行相关专题研究?《讲演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以杜甫研究为例,作者指出:“杜集旧注的整理尚有拓展空间,一是将散失著作按照时代,逐家辑录出来,单独成册。这样,可以看到各家的学术主张、思想倾向。二是将各家之说,汇辑在杜诗各句之下,有助于读者对杜诗文字训释及思想内容的理解。”(《杜甫研究的新起点》)我自己就尝试着运用这些方法研读杜诗,颇有收获,我愿意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讲演录》善于捕捉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热点,由点及面,生发开去。在《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新资料与新进展》讲演中,作者准备了大量的材料,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简帛研究的基本文献和重要成果,并不失时机地结合学术热点展开讨论。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学研究理念的变与不变》中更是总结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八个热点问题。在追踪和捕捉各个时期学术热点的同时,《讲演录》也一直在试图回答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何为文学? 文学何为? 在《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意识》《文学的文化价值》《文学史研究的途径与意义》等文中,作者从正面回应了这些提问,认为:“研究文学最根本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个人探索的欲望,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现实的需要,为了未来文化的发展。也就是‘文章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展读《讲演录》,仿佛亲临听课现场。多篇讲稿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开场白,看似拉家常,其实就像元杂剧的“楔子”,慢慢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董仲舒与〈春秋〉“大一统”观》竟是以这样的开场白引出正题的:“我以前都是站在讲台上讲课,今天确实有点劳累,先申请坐下来,请谅解。三个小时前,我还在天目山那边做主题发言,大会还没结束,我就提前退出,乘车直接赶到这里。五年前,也是在这个‘风则江大讲堂’,我做过一次讲演。今天能见到老朋友,还有很多新面孔,很高兴。”那场讲座,我也正好随同前往。那天,跃进先生从天目山赶到绍兴,高速公路,车水马流,十分拥堵。到绍兴文理学院时,已是晚上7点半,跃进先生顾不上吃晚饭就开始了讲座。讲座持续两个小时,内容非常丰富。他从董仲舒提出“大一统”说起,谈到了汉帝国统治者选择儒家思想的历史渊源、现实背景,认为当时的统治者出色地完成了四海一统、万里同风的历史使命。在汉帝国走向强盛的历史进程中,当时的知识分子如董仲舒、司马相如、严助、司马迁等人,奋起布衣,以天下为己任,也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讲到这里,跃进先生不无感慨地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不仅要有人文情怀,更要密切关注社会,把自己的研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研究才会有意义。那天的讲座,并没有因为劳累而压缩内容,而是随着内容的展开,逐渐将话题引向深入,援据古今,感发意志,听众多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作为一名曾经的听众,再次阅读这部《讲演录》,唤起了我的现场感,又引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讲演录》主要是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同道的交流,也有一部分讲稿面向基层。如在北京孔庙国子监举办的国学文化节和东岳庙举办的中国特色城市论坛等活动上的致辞,很接地气。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当今社会确实需要有更多的学者走向社会,传播知识。我们要放下“小我”,努力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为大众“开窗放入大江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