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孩子讲故事? 相信这个问题让不少老师和家长感到困惑。孩子也抱怨,讲不出好故事,是因为不知道该讲什么,总觉得每天的生活总是千篇一律地重复,故事的“点”很难找到,他们不明白,别人的故事怎么讲得那么精彩?
《大作家的文学小课:梅子涵的阅读写作课》或许能给人们一些启发。
这套书一共两本:《四季的浅唱与欢歌》与《窗口的风》,收录了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回忆过往经历的一些文章,或记人、或叙事,每一个故事都讲得绘声绘色,使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作家笔下记录的,不过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小事:一次取快递,一次买树苗,一次修拉链……故事中的人物,也都是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快递员、小区清扫工、保安……是什么奥秘,让这些故事有趣又好看呢?
我们从书中来找答案。先看《快递》。故事一开始的走向是这样的,因为“我”错过了快递员的电话,所以当快递员再次来电话的时候,语气很不友好,声音非常大。他的态度惹恼了“我”,“我”也发火了。“我”努力克制自己的怒气,下楼来见到快递员。这时,快递员的气还没消,最终,两人还是面对面地发生了争执。快递员气呼呼地骑着车走了,“我”生着闷气,跑去追快递员。后来,“我”目睹快递员和小区的另外一个居民也发生了争执,此时的快递员有些沮丧,而“我”下意识地认为快递员是个爱和人吵架的家伙。但当我瞥见他满头的汗时,“我”的心,被触动了。故事在这里发生了转折。“我”想起了和这位快递员一样年纪的自己,二十多岁时,“我”正在农场当知青,也是“脸上晒得很黑”。“我”又想起了自己和快递员年纪差不多的在国外读书的女儿,心里对快递员涌出了父亲一样的情感,“我”用手擦快递员额头上的汗。快递员感知到了“我”的善意,他“猛然流泪了”。故事的结尾很美好,很温暖,用流行的话来说,很治愈。
那么,这样一个一开始不愉快的故事,是如何变得美好和温暖的呢?答案就在文中。“我”的被触动,是因为看到快递员满头的汗;“我”的心疼,是因为这样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承担的艰辛与委屈。正是因为“我”的细致观察,还有“我”的一颗善解人意、善良、能够与人共情的心,所以才有了之后“我”为快递员擦汗,问他“热不热”的举动。
这样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在写作方法上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这些方法在书中文后的阅读提示部分都有指出。比如,这篇文章中关于细节的描写很生动,语言的应用也很有特色。快递员生气的时候:“他的脸上只有火”,“跳上助动车开了就走”,“就像一团烈火,是滚着离开的”。但是,这个故事的“好”,不仅仅是写作方法上的好,更打动人的,是其一波三折中所蕴含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关心和互助。作者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就说了,快递的到来会让收件人的家“门铃不断,喜气洋洋”,以致于一天会收到多个快递的作者会因此“喜气洋洋得有些手忙脚乱”。把远方的信件、物品送达到人们的手中,快递员的工作,本身就是在给人们的生活送来期盼,增添美好。这是作者对快递员工作的认同和赞美。正是有了这样的潜意识,作者才有后面对快递员不好态度的情绪克制,也才有了再之后为快递员擦汗的举动。作者既能理解快递员工作给人带来的“喜气洋洋”,也能读懂他“被晒得很黑”“头上有好多的汗”的辛苦。而快递员,在整个事件中,也并不总是一个“被动”的人,他会因为给收件人打了很多未接电话而“脸上只有火”,也会因为“我”用手帮他擦汗而“猛然流泪”。这样真诚的两个人,一旦遇上,就有可能发生故事,用善良和理解包裹起来的好故事。
再如《栽种》,这篇写的是作者一次买树苗的经历。因为喜欢种花,作者爱往“卖花的地方跑”,由此邂逅了一位“目光真是老老实实,干干净净”的卖树苗的男子。故事讲的,不过是平平常常的讨价还价,平平常常的卖树苗的男子帮着把树苗运回家,又帮着栽种的过程。在作者笔下,这样平平常常的一次经历,却成就了一篇动人的好故事。他捕捉到卖树苗的男子“握锹挖洞的动作漂亮”“浇水也漂亮”;他解读男子脸上流露出的喜悦,不是因为“今天挣到钱了”,而是“有人买了他的甜得很的好品种”,由衷赞叹卖树苗的男子“把一个辛苦、普通的职业做得洋溢而流畅”。你想,当作者有如此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他看到的,能不是美的事物吗? 有这样善良真诚的心,他感受到的,能不是温暖吗?
毋庸讳言,讲故事,总是需要一些技巧的。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引导他们用一双真诚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一颗温暖朴素的心去对待他人,远比教他们具体的写作技巧更为重要。通过阅读这样正能量充沛的好书,滋养心灵,涵育情操,无疑是教孩子讲故事的极好途径。当孩子们拥有了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和愿意体察生活的诚心,好故事的种子就会在他们的生活里潜滋暗长。他们,也将成为一个又一个真善美故事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