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11月02日 星期三

    告别,无时无刻,就在身边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11月02日   10 版)

        《父亲:一个儿子的陪护日记》,[日]盛田隆二著,姚奕崴译,上海三联书店2022年10月第一版,32.80元

        ■姚奕崴

        阿尔茨海默症,一段“漫长的告别”。人们常常像是在自我安慰似的说,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没有痛苦”,似乎因为“忘却”是温和的,所以与让人撕心裂肺的疾病相比,这些患者只是变得“像孩子一样单纯”,而照料他们,甚至显得有些“幸运”。然而,现实当中哪里会这么“浪漫”。

        没有人知道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眼中,世界究竟变成了什么模样,但是他们在疾病作用下愈发深刻的远期记忆会一次次地示意陪护者,他们仍是最亲近的人,是陪护者生命与回忆的缔造者,但是他们自己却像是凋落在了岁月长河之中,一点点地遗忘着整个世界。也许,不论是哪一种病患,走到最后,清冷的护士站、以白色天花板为背景的输液瓶子、刺鼻而又复杂的药味、夜间惊响的呼叫铃和终日忐忑不安的乏味感,都是陪护者共同的记忆。然而对于每一个陪护阿尔茨海默症的亲属而言,他们不仅要面对身体上的劳累,还要承受“被遗忘”这种情感上的落差,一种无可挽回的陌生感和似乎永无止息的徒劳无功。他们仿佛才是那个真正经历“病痛”折磨的人。

        《父亲:一个儿子的陪护日记》的作者盛田隆二就是这样一个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家属。他就像千千万万个“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通人一样,忙于工作,照料家人。透过他犹如“日记”一般对琐碎家事的平铺直叙,我们会发现他的故事是那样真实,似乎就是自己身边的人,甚至就是自己。他并没有刻意想要用这份回忆与我们共情,因为他知道,陪护,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必然的经历。就像电影《我不是药神》那句“谁家还没有个病人”的台词,对于所有拥有类似经历的人而言,简简单单的陈述便足以让人潸然泪下。当我们翻开这本书,也许会发现一个令人心酸的事实——如果你从未亲身经历,也许读后你只会有朦胧的感动;但当你能够体会到那种切肤之痛,那想必已经有人永远离你而去了。

        2021年中国老龄协会数据显示,我国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已达1500万人,患者数量居世界第一。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900万人。阿尔茨海默症就在我们身边,这个庞大的数字将牵动无数个家庭、无数个普普通通的陪护者。

        阿尔茨海默症就像日程安排的闹钟,像揭开另一段命运序幕的定音鼓,它在提醒我们,其实每分每秒至亲至爱都在与我们渐行渐远,伴随着飞逝的时光,周遭的世界无时无刻都在与我们告别,而最能让我们无怨无悔的做法,唯有报之以爱与关怀。正如书中所说:“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用自己的时间奉献他人,就是珍惜生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