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10月26日 星期三

    乡村振兴的别样画卷

    李一鸣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10月26日   08 版)

        《最后的牛耕部落》,孙丰刚著,作家出版社2022年9月,48.00元

        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多从乡村走来。那些带着泥土气息、地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文化瑰宝,演绎着人世间的真情与美好,丰富了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度绚烂的文化,构筑起中华民族辽阔的精神家园。不管走到哪里,我们常常会被当地的建筑、生态、民俗、美食、手工艺品、音乐舞蹈以及多姿多彩的劳动场面所吸引,由衷赞叹传统文化的灿烂与丰厚,钦佩古人的智慧和创造。

        农耕文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根基,也是孕育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维系了中国社会的繁荣与稳定,是中国经济曾经长期领先其他国家的根本所在。农耕文明之所以长盛不衰,除了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原因,还在于它自身维系了生态法则,遵循了自然规律,保护了耕地的完整与优良。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农业已日益式微,渐行渐远。但它的精髓和遗韵,还时常拍打着中国经济巨轮的舷窗和扶梯,提醒国人以古为鉴,强根固本,行稳致远。

        《最后的牛耕部落》就为我们展现了这么一幅农耕乡村的现实画卷。在贵州黔东南的偏远山村,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当地的侗族苗族百姓至今还在用牛耕田,生产以稻谷为主的传统农作物,过着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简单生活。虽然市场经济发展给那里带来了不小冲击,村子里外出打工的、做小生意的人越来越多,群众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当地的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长期以来没有大的改变。于是,我们看到了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牛耕部落”里一个个不为命运所累、在平凡岁月中追求美好生活的筑梦者、躬耕者和探索者,看到了为有机事业发展播撒爱心的城市志愿者,看到了山区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故事,也看到了山村不断升起的希望。

        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并不代表那里没有亮点和优势。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作品围绕主人公杨正熙率领“合作社”一班人醉心保护原生稻种,克服各种困难,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探求山村百姓增收新路径的故事,展示了山里人渴望改变落后面貌、拼搏进取、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和价值取向,阐述了传统农耕文明如何与现代农业、市场经济融合发展的重大课题。

        种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被誉为农业的“芯片”,有机则是农产品生产、消费的重要发展趋势。在种业较快更替、农业经济繁荣兴旺的今天,一些有情怀、有抱负的“守农人”对老种子倾爱有加,做着多方面的保护与传承,躬耕着有机事业的沃土。这种以传统优质种子助力现代种业发展,以有机农产品助推食品安全的实践活动,契合了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呼应了山区种粮百姓增收致富的期盼,也顺应了种子演进的历史规律。

        如果把这件事放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尤其是主粮品种多样性的大背景下去看,无疑更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试想,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享用到一些流传了几百年、而且是从未被人工改造过的稻谷以及其他农作物,抑或又得知这些作物通过某种途径孕育出了新的作物品种,对粮食安全和增产发挥了有力推动作用,我们更能够从中体味到世界的美妙和从远古传导过来的生命力量,引发对生命、对未来的思考。

        书中对人物的刻画也下了一番工夫。虽然截取的是“部落”人的日常生活片段,但纵览全书,“牛耕部落”的人物群像已然站立在我们面前。“有牛哥”杨正熙、城市志愿者李善富、“酋长”杨通胜以及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普通人跃然纸上。透过他们的日常生活,我们能够感受到“部落”百姓的喜怒哀乐,内心为他们的成功而欣悦,也为他们遇到的挫折和忧伤而纠结。同时,书中对当地民族文化的渲染,对山寨生活场景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似曾相识却又难得一见的侗族苗族的现实生活画面,从而对山地民族的生存状况有了新的认知,对有机农业发展有了新的展望。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农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概莫能外。今天,在分享时代盛宴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崛起的城市大厦后面,尚有许多偏远山村,那里的百姓正千方百计谋求着改变和发展,投身乡村振兴的滚滚洪流。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走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是“国之大者”,已成为社会共识和人心所向。实现这一目标,要靠党的领导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更多的城市人的关心支持和无私帮助。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绿色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将更加令世人瞩目,中华大地将处处展现出新的容颜,苗乡侗寨一定会蓬勃发展起来,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