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10月19日 星期三

    学界认为“日记学”渐成新的学术增长点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10月19日   02 版)

        本报讯(记者 王洪波) 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凤凰出版社协办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日记文献叙录、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40余位学者参会。

        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剑汇报了项目进展:一是初步完成了近现代人物日记目录调查;二是完成了44种日记的整理工作,绝大部分纳入凤凰出版社“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中出版;三是完成日记研究专著6种,另发表相关论文50篇;四是日记数据库建设子课题正在研讨论证过程中。这些工作,得到了海内外学者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日记作为一种特殊文献,能够呈现出诗文别集无法体现的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左东岭说。他认为,目前学界对日记文体的关注尚少,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可予重视。随着研究的深入,一门可称之为“日记学”的学问或将渐次成立,为文史学界拓展新的学术增长点。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廖可斌认为,自梁启超提出“新史学”以来,重视非主流文献已成学界共识。廖可斌指出:“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高度政治化、伦理化、美文化的特点,往往不够真实,相对真实的日记具有特殊价值。近现代日记生成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世,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研究价值更为突出。”

        北京大学文研院邀访学者、台湾“中研院”研究员潘光哲介绍了我国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的日记研究成果与特色。他认为,研究日记时应努力打开新视野,引入新理论,“如此方能从日记中读出新鲜的、有意义的问题,张德昌利用《李慈铭日记》治经济史即是典型例证”。他指出,借助日记进行日常生活史等研究,可借鉴费弗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等理论。

        中华书局副总编俞国林论述了日记整理的规范性等问题。“许多稿本日记整理难度很高,在整理中应遵循一定的规范,例如,对人名等讹误可参照同时代日记等文献进行校正,以利于使用。”他还介绍了自己关于日记数据库的方案构想。

        研讨会议题涉及到“日记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日记的学术价值、真实性、文本特征、物质形态、整理方法、研究方法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玉才认为,日记研究应充分与其他文献相结合,化碎片为整体,从而呈现较完整的历史图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忠文也认为,日记研究应充分调动日记以外的其他史料,既要关注日记所写,也要重视日记有意不写的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祝晓风认为,日记对日常生活史很有价值,除名人日记外,重要时段普通人日记的价值也应予重视。

        据介绍,继2020年在中华书局出版《华裘之蚤:晚清高官的日常烦恼》(张剑著)之后,研究团队日前在凤凰出版社出版“日记研究丛书”,由张剑、徐雁平担任主编,首批推出5种,包括《晚清日记中的世情、人物与文学》(张剑著)、《常熟翁氏日记研究》(贾宏涛著)、《谭献稿本日记研究》(吴钦根著)、《过渡之舟:〈胡适留学日记〉研究》(唐娒嘉著)、《私史微观:中国现代作家日记的多元透视》(廖太燕著)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