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原型、意义与认知

    刘立华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10月12日   19 版)

        《〈小世界〉中浪漫传奇的原型研究》,李利敏著,科学出版社2021年11月,98.00元

        当今全球化3.0时代以消除民族特性和多元文化的平坦化、借助科技缩小物理和时间上的世界为特点,全球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在越来越趋同的价值观下生活。为了避免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疆域和对文化界限的模糊及消解,不同国家不仅需要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发扬其特色,更需在开放、包容、共存中倡导多元思想并鼓励多样化的文明形式。李利敏副教授新作《〈小世界〉中浪漫传奇的原型研究》可谓这方面的践行者。该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认知诗学视阈下《小世界》中浪漫传奇的原型研究”(15YJC752016)的结项成果,全书除绪论外,正文部分共六章,共计34万字。

        《小世界》(1984)是英国当代著名学院派作家戴维·洛奇(1935-)的代表作。洛奇是伯明翰大学现代英国文学荣誉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会员,因其突出的文学贡献获得“大不列颠帝国勋章”和法国“文艺骑士勋章”。《小世界》一经出版就入围当代英语小说界高奖项——布克奖,并于1988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获得英国皇家电视协会1989年最佳电视连续剧奖。自出版以来,《小世界》就受到世界文坛的广泛关注和持续讨论,中国仅《小世界》的中译本就有3个,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中国对《小世界》的研究多从作者和文本出发,鲜少从读者角度研究浪漫传奇、读者和文本意义生成之间的关系和过程。《〈小世界〉中浪漫传奇的原型研究》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时、归纳、比较及认知诗学的研究方法,探究《小世界》与古典浪漫传奇文类之间的继承、改写与创新的关系,并挖掘读者对文本理解的认知机制及小说的深层主题。该研究从理论上把用于词汇研究的原型范畴理论扩展到对文学语篇的研究,并提供了多个原型分析模型;而从认知角度对《小世界》的研究也使得文学研究更加立体和深入,也为认知科学研究提供了佐证和灵感。该书的跨学科性、界面性和体裁研究特征非常突出,具体而言,该书探索有三:

        其一,对认知诗学理论的拓展。认知诗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受认知革命的影响发展而来的对文学研究的新范式,属于跨学科研究。狭义的认知诗学是基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重点研究意义生成、情感、读者反应和审美的文学研究,其特点是理论新、方法新、视角新。“原型范畴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主要用于对词的研究,吉布斯将原型范畴理论扩展到解释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的意义生成过程,本书作者继续深入且系统地将该理论扩展至对文学浪漫传奇体裁的研究。

        作者首先集中探讨了文学研究领域的原型(archetype)和刻板印象(stereotype)与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原型(prototype)、框架(frame)、脚本(script)和图式(schema)的定义、来源、性质、内容。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上三个概念都具有图式性,是心理表征的一种方式,具有神秘性、模糊性、多义性、社会文化性和可塑性。其次,作者就古典浪漫传奇进行了结构主义叙事学角度的分析和归纳,提取出在这一体裁中普遍存在并将继续存在的结构原型、人物原型和情景原型。最后,作者扩展了认知语言学中“原型”的理论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明晰了脚本的事件性、图式的综合性和框架的突显性,建构了“脚本连续体”模型、“动态构建人物性格图式”模型以及“原型-凸显框架”模型,并分别用于分析小说的叙事结构、人物性格和情景意义。以上模型是作者在对叙事学、认知语言学、浪漫传奇体裁及原型批评综合掌握基础上的创新,不仅为正在生成的“认知诗学理论”体系贡献了理论模型,也为文学研究探索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其二,对人类认知机制的探究。《小世界》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并受中国读者喜爱的主要原因是其追寻情节、滑稽的人物和诙谐且充满智慧的语言。并且,读者在阅读中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钱锺书先生的《围城》。然而,鲜少有人探究为何中国读者会有此种想法,鲜少探究在“自然而然”背后蕴藏的普遍人类认知机制是什么。

        作者从小说的结构、人物和情景三个方面探究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在解析读者如何建构小说的结构意义时,作者指出体裁知识对读者理解情节的重要性,而体裁知识是早已在读者头脑中形成的概念化脚本。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以脚本为底板,或主动填补叙事空白,或调整、加固甚至打破原有脚本,实现对小说结构的意义建构。在人物分析中,作者秉持认知人物观,以作品中的人物是社会中真人的投射为假设,从举止和意识两方面综合考察人物。作者在该部分甚有魄力地抽象出浪漫传奇体裁的人物图式及其性格特征,分析并解释读者在图式加固、图式打破、图式更新和图式重构中获得阅读快感、情感认同和现实教化的原因。对情景的研究也按照人们的认知规律,以文本信息是否吸引读者注意力为依据,区分情景是属于规约化的“原型”描写或新奇创新的“凸显”描写,分析其对意义和主题的影响。该部分庖丁解牛般对体裁的解剖和分析不仅推进了浪漫传奇的研究,也从原型范畴理论角度揭示了读者阅读高度程式化作品时大脑的认知机制。

        其三,对《小世界》的新阐释。不同于以往关注《小世界》中后现代主题和创作手法的研究,作者从认知角度切入,对书中提到的作品进行了穷尽式的整理,挖掘互文文本在意义投射过程中产生的新意义,将作品的主题归为“重生”和“解构”。“重生”是基于神话原型却又超越神话意义上的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重生,“解构”则是倡导在平等基础上的多元思想和多元文化。作者指出,在创作手法上,洛奇借用对比以反讽的口吻掩盖其真实本意,只有在刨根问底式的资料搜集、阅读、分析和认知联想下,才可窥见人物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意图,小说的主题也就显而易见了。从美学角度而言,该书完美诠释了高建平教授提出的文学中“历史感”所带来的美。对洛奇小说中互文文本的挖掘能让读者在现代世界的喧嚣和繁华中感受“古雅之美”,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体验了一次全球冒险,更是在千年浪漫传奇文本中的一次遨游。自此以后,我们有方法探究历史在意识层面所具有的审美,它存活于作家意识中,借助语言在世界读者意识中再次被激活、点燃、传播。文学之美在于意识之美,意识是认知研究的对象之一,该书从认知角度的研究发现了别样的审美维度。还有从认知角度对洛奇所主张的思想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发现,都是认知诗学这一新的研究范式给文学研究带来的新增长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