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关于学校教育的四种未来图景

    廖承琳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10月12日   10 版)

        《回到教育的未来:OECD关于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窦卫霖、张悦晨、王淑琦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3月第一版,46.00元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爆发,搅乱了世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迅猛地推进了线上教育。未来会怎样? 线上教学会是常态吗? 学校教育会有巨大变化吗? 谁也说不清楚。但无疑,疫情的爆发提醒我们,未来是多变不定的。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教育系统应做好准备,以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

        在此背景下,上海教育出版社引进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编写的《回到教育的未来:OECD关于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一书。英文书名Backto the Future ofEducation借用了系列科幻电影《回到未来》的时空观和未来学的研究思维。就好比未来的我们乘坐时光机来到现在,用未来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教育,发现通往未来的路径。这里的“未来”截至2040年,跨度20年。

        该书以现有学校和学校教育为基础,以多元的思维和视角展望了未来教育的四种图景:一是学校教育扩展:接受正规教育的人数持续增加。大多数国家已加强普及幼年时期到高等教育之后的正规教育。正式文凭仍是个人取得经济和社会成功的主要途径,但需其他文凭、丰富的志愿服务和实习经验来增加个人竞争力。二是教育外包:社会更加直接地参与到公民教育中,传统的学校教育系统逐渐瓦解。公共和私人教育机构、专业的学习平台等学习服务供应商竞相提高教育质量,个人学习安排变得更加多样化、私有化和灵活。三是学校作为学习中心:学校依然存在,但多样化和实验是常态。学校与社区、博物馆、图书馆、技术中心等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学习、公民参与和社会创新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四是无边界学习: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讲座和各种形式的辅导非常普遍,教育随时随地发生,学习机会随处可见,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不再有区别,教育、工作和闲暇的界限也变得模糊。

        这些图景不是毫无根据的,也没有脱离现有教育的基础。每种图景都附带当前的潜在驱动因素和信号以及一些具体问题,供大家思考和讨论。如图景一:当前许多迹象表明大规模学校教育系统会继续存在。另一个信号是雇主仍然依赖传统的教育程度依据(如学位等)。问题是:第一,大规模学校教育模式延续下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背后的支持者是谁? 是既得利益者吗? 第二,学校教育的普及和扩展表明终身学习终将成为系统的一部分。有什么最佳方案能保证终身学习的质量,同时保障最需要终身学习的人能够终身学习? 又如图景二:当前信号之一是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的家长已在推动更多的公共和私人解决方案来组织教学和学习。他们选择退出传统制度,在养育子女方面采取更为社群主义的做法。问题是:第一,专业的补习会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吗? 第二,如果较富裕家庭选择退出公共学校系统,这对公立学校融资的资源基础意味着什么? 可以要求有经济优势的参与者为较贫困社区的学校捐款吗?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具有前沿性的论著。该书运用前瞻思维,以现有学校和学校教育为基础,设想未来学校教育的多种图景,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教育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激发大家对教育多元未来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这也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巧妙借用科幻电影的时空观和未来学研究思维,通过想象未来影响当下,打破常规,富有新意。这还是一部富有启发性的图书,其中论及的每种图景附带的当前潜在驱动因素和信号及具体问题,可以启发大家多方位地思考和讨论未来教育。

        当然,这些图景并不意味着是对未来教育完美的最终陈述,一定还会有第五种、第六种甚至更多种图景。该书是支持教育长期战略思考的工具,目的不是倡导或建议,而是促进思考,激发想象,帮助我们识别教育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更好地准备和行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