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9月28日 星期三

    这部包含各类地方形式特征的小说,是一段抽丝剥茧的尘封往事,也是一部介绍岭南风物的华丽民族志。

    岭南风物与世界想象

    陈昉昊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9月28日   11 版)

        《潮汐图》,林棹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1月第一版,58.00元

        青年作家林棹在首作《流溪》中用碎片化的处理方式与意识流的写作技巧,以家族叙事为框架,通过一位攻读园林专业女大学生的回忆来记录其自童年以来的青春物语与家庭兴衰。林棹灵活运用诸如通感、借喻、倒叙、元叙事等各种小说技巧,将各种意象不断叠加重影,辅以关于视觉色彩、声音音调、气味浓度等等感官知觉的处理,旨在推动故事的推演与叙事的递进。今年问世的诡谲奇异与天马行空的长篇——《潮汐图》,通过追溯一只“巨蛙”的全生命周期,勾勒了一种另类生物在世界辗转旅行的荒诞冒险。如果说《流溪》是家族叙事,那么《潮汐图》则是世界想象。历史舞台开启,华丽幕布徐徐推开;世界沧海桑田更迭,时代斗转星移变迁。

        诚然,这部小说完全可以纳入到幻想小说的范畴——幻想小说涵括离经叛道的想象元素,收编各类超现实因子,架构于想象宇宙或者超自然空间之中,往往包含异族怪形与超自然生物,呈现奇幻魅力,挑战想象边界。但这部小说并不全然架空时间框架、脱离地方色彩、真空抽离一切语境,相反,作者刻意(或者无意)用各类信史搭建的时代结构为我们复原与拼贴了一幅全球历史图景。这种将全球视野植入作品的操作方式,从某种程度上也彰显了作者将华语文学纳入世界体系,参与讨论世界议题,与世界同频共振的野心。

        林棹确实有一种将语言实践与实验作为小说技巧展示的雄心壮志。这部小说最大的特色在于粤语、马来语、英语、拉丁语以及中国古典文言文的繁复拼贴,短词并句叠加,辅以各种主谓颠倒的结构,将语言形式化推向了实验性的极致。某些佶屈聱牙的词汇、乱人心力的辞藻,以及各种竹枝词、六言诗、拉丁文种属名等等不断出现在小说中,不断挑战甚至挑衅读者的认知能力、阅读耐心以及感官接受。作者并不体谅读者的为难,反而乐于制造障碍。究其原因,作者到底还是在强调其作品根植的地方性。正如巴赫金曾谈到的,作为既定标准的规范语受到不断发展的杂语现象的冲击。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作者不断加入各种非标准语言的诉求,这是一种声明立场的态度,也是一种记录地方性知识的努力。

        这部包含各类地方形式特征的小说,是一段抽丝剥茧的尘封往事,也是一部介绍岭南风物的华丽民族志。从视觉景观到文化资源,从物质到美学,小说用陌生化的手法打造了世界风光与边地景色。从巨蛙出生那刻的渔家居所,到以五方杂处的一个以地名海皮为命名的海边小镇,再到澳门的花园,南洋的海岸,欧洲大陆的花园,这些鲜明的地理坐标均别具一格,独具特色。

        就文本本身来说,作者将一种无法定义物种类别的活动——巨蛙——放置在热带诡异气质、南方怪诞风格以及离经叛道的超现实地景之中,探讨其如何被调教、驯化、训化、圈养,完成猎奇与科考的目的。在我们反复讨论生物伦理、共情体验、社交层级等等内容的时候,我们不光是如何定义这些关系,同时也是在思考如何处理这些关系,而小说所定义的朴素关系正提醒了我们处理这些关系的重要性——“巨蛙与人类”不光是猎物与猎人的关系,展品与策展人的关系,主人与宠物的关系,科研者与实验对象的关系。巨蛙作为一种拟人生物观察了人类世界的世情百态,又在参与生日宴与婚礼的过程中突发对于自身危机的感慨。人类既是他者,也是对照。从巨蛙之眼,人类确实更好地认识了自己。

        《潮汐图》有多种读法:悲观派读到了伤楚,温情派读出了暖心,理智派读到了思辨,感性派读到了亲密。巨蛙是隐喻也是写照,是象征也是表征。小说不架空时间,却搅乱历史时序;不安置年代光谱,却精雕历史元素。小说似乎在探讨人类文明的某种隐秘不宣与自成体系的运作方式。小说文本从晚清断代,直指中西交汇的激撞时刻,继而追溯中西文明沟通之时、帝国兼并吞灭之事、强国攻城略池之业,实则以身世披露为开头,寻找源头,却又制造迷惑,乱人心智。其妙绝之处在于不另塑一个现人无以能及的遥远未来,却以历史小说的笔调来复归过往;再用一种混乱笔调来整理逻辑,以无序来彰显有序,以混乱来表达齐整。这部幻想小说以近乎荒诞的结局终结。当帝国自然博物馆主任打开冰封蛙尸的捐赠包裹的时候,他们发现空空如也。尽管彼时科学家已经将巨蛙命名为“蛙蝾”。可是,一个没有标本物证的命名,如何能够自证这一生物的存在呢? 历史最终指向虚空:“古今如梦,何曾梦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