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9月07日 星期三

    丁晓原:报告文学奖——可再兼顾创作多元化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9月07日   05 版)

        (第五、六、七届鲁奖报告文学奖评委)

        我参加过的三届鲁奖报告文学奖评选,每一届的评奖都基本顺利,但评奖不可能完美,总会有遗珠之憾,也会有并不算上乘的作品入选。评奖对于评委而言不只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从某种角度而言,鲁奖评选也是对评委专业能力和人格良心的评审。

        简要回顾,第五届获奖的《震中在人心》是一部优秀作品。汶川地震从本身看是一场灾难,许多生命消逝,自然是一个悲剧。李鸣生的作品也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更有对地震灾难的深刻反思,有一种思想的力度。还有第六届任林举的《粮道》,所写关涉“国之大者”,人类生存。这部作品从形制看像文化大散文,是对以往模式化报告文学的一种有意义的改写。

        2018年第七届评奖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按通常规定,评委不能连续多次参加同一个门类的评选,因此,这一届报告文学评委名单中本来没有我。张胜友先生是报告文学的评委会主任,他觉得我比较熟悉报告文学的整体创作情况,言说观念又比较客观理性适体开放,专门向具体主持评奖工作的作协领导提出要求,得到同意后我得以补入。当时张胜友先生大病初愈,正在康复之中。但两个多月后,他就辞世了。其实,他是在带病主持报告文学的评奖工作。我们致敬、怀念他。

        文学评奖有争议,这很正常。差不多每一次对一些具体的作品,特别是确定进提名和获奖名单的作品都会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如第六届阿来的《瞻对》,这是一部题材和主题都有价值的作品,进入了10部提名名单。在议定获奖作品时,评委中有不同的主张,最后形成共识优先考虑长期从事报告文学创作的作家的作品。还有一部题材涉外的作品,一些评委认为作品的报告性不强,而且当时的国际关系也有一些不确定因素,而有一些评委认为作品题材独特,作者资深,对文学有特殊贡献。

        《鲁迅文学奖评奖条例》对评选的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就是“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对此,还有具体的说明。但这需要评委结合具体的门类、具体的作品加以把握。从报告文学的文体看,主题写作成果斐然,大多不缺失思想性。缺失较多的是思想的深刻性和文学性,即使是一些获奖作品的艺术品质也不令读者满意。所以,报告文学的评奖“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更具针对性,也更有意义。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参评作品达330多部篇,为历次参评最多的一次,也高居各门类参评作品数量之首。评选工作任务重,压力似乎更大。我尊重评委会的工作,对于评选的结果比较满意,大致评选出了近年来主题写作中的优秀之作。但报告文学不只是主题写作,《鲁迅文学奖评奖条例》要求评选时既要关注重点,也“兼顾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如果能适当地兼顾到创作的多元化,那么可能更合读者之意。

        在我关注的鲁奖评选中,有很多未能获奖的优秀之作。我认为,李春雷的《木棉花开》是他最好的作品,虽为短篇却有长篇的容量,更显才情和思想的风骨。朱玉的《天堂上的云朵》是汶川大地震题材书写中的出类拔萃之作。此外,陈启文的《命脉——中国水利调查》、丁燕的《低天空:珠三角女工的痛与爱》、李发锁的《围困长春》等参评作品,也基本达到了获奖的水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